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今年,已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胜之年,自今年4 月“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开展以来,合肥两级法院也向着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发起总攻。执行难为何而难?各地法院如何解决执行难?日前,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家法院,实际探讨执行难题。
形成联合惩戒局面
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熔安动力)、熔盛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熔盛机械)因在债务中相互担保,深陷连环债务危机。熔安动力、熔盛机械拖欠银行借款、逾期利息、租金等5 亿余元,熔盛机械拖欠国家税款2000 万余元,两家企业产生的关联案件达42件。
今年,合肥中院通过司法拍卖被执行人的一宗土地,将此案一举执结,同时为国家追缴税款2000 多万元。
这一起案件中,执行联动机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合肥市中院主动与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熔盛地块处置方案,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多部门的努力下,成功对熔盛地块进行了司法拍卖,一个时间跨度大、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大的“钉子案”顺利执结。
执行联动机制不断发挥效用,不少失信被执行人在联合惩戒的威慑下,主动到法院要求履行义务。据了解,“江淮风暴”以来,合肥中院将全市38648 条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送至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向全市执行联动成员单位公开。各联动单位将名单信息嵌入本单位管理、审批程序后,实现自动比对、提醒、拦截、监督和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局面。
“老赖”吐出2.89亿元
4 月27 日起,在人流量大的安徽10个重点中心火车站内,一批“老赖”名单信息被集中放到站内LED显示大屏上不间断滚动播放。这是合肥铁路运输法院首创的曝光“老赖”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据了解,在人员流动密集的区域公开曝光“老赖”,在合肥两级法院并不鲜见。“江淮风暴”以来,合肥市委宣传部将失信曝光列为公益广告,蜀山区人民法院先后两次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出发厅的大屏幕上,24 小时滚动播放“老赖”名单;瑶海区人民法院在全市400 多个站台滚动播放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合肥中院集中发布一批拒执罪典型案例;肥东县人民法院现场直播“抓老赖”行动;高新区人民法院制作老赖呼叫彩铃;巢湖市人民法院在高速出入口张贴执行公益宣传海报;包河区人民法院巨幅宣传海报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多平台、多维度、多层次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在全社会营造诚信氛围,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合肥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刘珍文介绍说,自今年4 月底开始,合肥两级法院集中开展“江淮风暴·信用合肥”失信惩戒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典型案例发布、现场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向市民普及执行法律常识。
活动中,全市两级法院加强与全社会各方面联系,实现机场、火车站、高速出入口、汽车站、公交站台同布局,银行营业厅、商场大屏幕、社区广场、乡村文化长廊齐上阵,让全社会切实感受到“江淮风暴”执行力度与氛围。1607 名被执行人迫于舆论压力主动履行义务,履行金额达2.89 亿元。截至7 月25日,全市法院已执结实施类案件7382 件,实际执行到位金额31.36亿元,共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3142 人次,限制高消费29289 人次,拘传、拘留、移送(自诉)追究刑事责任的被执行人796 人,发布拒执罪典型案例6件。
理性认知“执行不能”
丰硕的执行战果源自一线执行干警与各地法院的艰辛付出,得利于多部门联动配合不断压缩“老赖”生存空间。不过,执行仍是一个难题摆在公众面前,那么执行难,难在哪儿?刘珍文也给记者作了几点分析,“客观上,到达执行的案件,是所有办法都想尽了,对方仍不愿意履行责任和义务,执行已是最后一张牌。其次,找人找财产难,比如,一些当事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申请执行时,被执行人财产已被转移,出现无财产可执行的情况。再从执行的外围环境说,规避执行、不配合执行的成本较低,存在各类拒不配合的情况。而执行局案多人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办案人员跟不上需要。”
在刘珍文看来,最痛苦的仍莫过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存在大量的“执行不能”案件,比如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当事人诉讼程序的瑕疵等,都会导致‘执行不能’。“这是一种无奈,希望社会能够理性认知执行不能,理性应对法律风险,理性看待执行工作。”
但让人兴奋的是,执行干警的付出不仅变成了一串可观的数字,一份当事人的认可,还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现在出去,大家都知道江淮风暴,知道在解决执行难,说明全社会对执行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正在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股力量,向前推进,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执行难终会慢慢化解掉的。”刘珍文坚定地说。
程磊 张昭 朱亚群 黄磊 钱进 吴璐璐 王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