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合肥新闻 »

安博老馆新展开幕 两千年前工匠已有环保意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 月18 日,“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展在安徽博物院老馆开幕。256 件来自安徽、湖南等地的重要文物,讲述了中国造物技艺的发展,诠释了中华文明历程中的匠人精神。这是安徽博物院老馆修缮后我省首个原创展览,其中不少展品还是第一次和大众见面。

展览吸引很多市民前来参观。

展览吸引很多市民前来参观。

生产工具显示先民智慧

早在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们就使用石钻、石斧、石戈等作为生产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对数字有了一定理解,并将数学原理运用到创新工艺技术上。”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徐大珍介绍,比如穿孔石刀的奇数运用和等距穿孔,陶球钻孔的数量变化等,这些数理知识是原始社会先民的创造发明,为后来的科学积累奠定了基础。

在展品中,有一枚出土于我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的石钻。钻柄两端各有一个粗细不同的螺丝钻头,粗钻头磨平,细钻头琢成螺丝纹。“石钻就是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斜面原理,比一般钻的接触玉料的面积相对小而压力大,更加省时省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徐大珍说。

而于1980 年出土于我省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墓葬中的五孔石刀和七孔石刀,磨制精致,穿孔数量呈1、3、5、7、9 等奇数排列,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孔大小也基本一致。石刀表面没有使用痕迹,有专家认为可能是祭祀的礼器,也可能是测量日影的工具。

古人造物已有环保意识

随着时代发展,古代匠人造物技艺也在不断提升。“当我们在观察一些古人留下的器物时,时常难以推测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特别是会被一些隐秘的结构迷惑。只有深入分析解剖之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巧和奥妙。”徐大珍说。

在此次展品中,有几件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其中一座西汉年间的“敕庙”铜牛灯,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铜牛背上背着一个灯盘,灯盘外有两层灯罩,牛角从身体向上延伸,与灯罩相连通。这种造型的灯被称为钅工灯,在2000 多年前的汉代非常流行。

“实际上,这对牛角是导烟管,导烟管的设计体现了当时的匠人已经具备环保意识。”徐大珍介绍,铜牛灯的底座里贮有水,导烟管的设置,可以将灯油燃烧时的废气导入底座的水中,达到除烟的效果,从而减轻室内污染。匠人们常常利用灯体造型的某个部分作为导烟管,比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禽鸟的颈部等,隐秘而美观。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的展品来自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等14 家文博单位,涉及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等13 个主要类别,通过对展品制造过程的梳理,展示中国古代匠人造物技艺的创造与传承。

黄涛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 文 王从启/图

责任编辑:陶娜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文章关键词: 匠心 环保意识 创造传承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