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诚惠
赵诚惠和丈夫朴南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她叫赵诚惠,韩国人,合肥学院韩语教授,已经在合肥度过了22年时光。她曾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韩国人;她还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并被评为“对合肥百年历史有影响女性”。今年,她又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选为40位“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之一。22年间,热爱教育的她成了中韩友谊的使者。她热爱教育事业,在合肥学院,她与学生间的点滴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放弃韩国优厚待遇留肥任教
4日下午,记者在合肥学院见到了赵诚惠。她的中文非常流利,身着简约优雅的裙装,打扮温婉精致。来到合肥22年的赵诚惠,已经成为了一名合肥市荣誉市民。她见证了合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深地热爱着脚下这片土地。
1996年9月,当时还在韩国顺天乡大学工作的赵诚惠,经韩中交流协会的介绍来到原合肥联合大学(现合肥学院)学习汉语,仅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学业。当时,中韩建交仅四年,但由于两国地缘接近、文化相通,伴随着政治、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中韩两国在科技、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政府和民间交往日趋频繁。
出于强烈的使命感,赵诚惠放弃了在韩国大学的优厚待遇,决定留在合肥从事韩语教学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合肥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她一心扑到教育事业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韩语专业人才。
热爱教育事业温暖学生心灵
“那时候不像现在,电视、网络上看韩剧很方便,年轻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学习韩语的热情。”赵诚惠说,她开设了全省第一个韩语课堂,但当时喜欢韩语的学生很少,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当时一周只有4节课,有的孩子甚至在我课堂上看其他科目的书,我在讲台上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赵诚惠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把趣味记忆法、语言游戏、课堂文化体验等新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没有教材,她便从领事馆借书复印着用;没有词典,她让朋友从韩国邮寄几十本过来供学生查阅。她还以个人名义设立了“韩国语奖学金”,并推荐学生到韩国企业实习、工作,出国留学。
赵诚惠热爱教育事业,尤其关爱贫困学生。1999年,一名全椒学生邀请她和爱人朴南圭一起到家乡看油菜花,她发现这名学生家里条件非常艰苦,回到合肥后专门买了电饭锅、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送到学生家里,帮助改善生活条件。“有一年,我推荐一名学生到韩国留学,上了一年学后她突然说要放弃学了。”原来,这名学生母亲得了重病,需要钱治病,因此难以支撑留学费用。“我感到很可惜,后来我跟她讲不要担心,学习韩语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一定不要放弃。”后来,赵诚惠推荐这名学生到韩国驻上海总领馆工作,既能领工资帮助家里渡过难关,还能继续学习韩语。“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韩语博士了,非常优秀。我也很高兴。”
除了自己的学生,赵诚惠还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捐资助学。
架起友谊桥梁推动中韩交流
扎根合肥,是为中韩交流的使命而来,22年来,赵诚惠也一直热心推动中韩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成为中韩友谊的“使者”。在她的努力下,一批省内高校与韩国的大学结为友好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她还长期热衷于汉语的推广。在她的推动下,家乡韩国瑞山市82所学校陆续开设了汉语课。合肥学院连续举办了十届安徽省韩国语演讲大赛,并从2015年起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共同在韩国举办了两届“合肥学院杯”汉语演讲大赛,这两项赛事已经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些年,中国发展变化非常大。以合肥为例,那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美了。学生们非常自信、开朗、幸福,这也是文化发达的一个体现。”赵诚惠说,她对中国、对合肥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她热爱教育事业,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会认真努力履行教师职责,而让她感动的是中国学生对她的尊重和喜爱,每年到了教师节,还有毕业十多年的学生给她发节日祝福。
“我还有一个身份,是中韩民间交流大使。在中国,我会给学生和中国朋友介绍韩国的方方面面;在韩国,我会把中韩友好的种子播撒到我去过的地方。”赵诚惠说,每天她都带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因为周围充满着中韩友谊的芳香。
潇潇 常诗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 甘洁 记者钟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