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盛夏的一天,我顶着骄阳,站在芜湖路桥头,望着原来属于美菱冰箱厂的一片废墟,我来向它告别。50多年前,我就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
从儿时起,即对文艺产生了兴趣。可是,父亲早逝,家徒四壁,缺吃少穿,于是在小学还没念完的时候,只得到合肥这家名叫农具厂的小工厂当学徒。1956年元月,打我进厂后,厂里就开始大发展了,不断从南方来了许多机械工人,厂里也开始添置一些各种机床,产品也由单一的木制水车等简单农具,到能够生产打稻机、喷雾器及北方用的解放式水车了。而且还试制了一台专用六角车床。
合肥能造出车床了!这对合肥当时的机械工业系统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1958年大旱,厂里除了生产解放式水车外,还大量生产木制水车。厂里的露天场地上,到处都摆满了散发着油漆味的运往全省各地的这种水车。我还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组《抗旱民歌》。
当时,厂里还试制了一辆三轮汽车。1950年代,在现代工业等于零的合肥,能在短短的8年中造出一辆汽车来,不管怎么着,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当然,这辆汽车的功能,也仅仅是在“五一节”游行时能通过省体育场的主席台,就算大功告成了。
1958年,我们蓝色的工装上印有“合肥第一机床厂”几个红字。我们都很得意。下班上街时,也穿着这工装亮相。机床厂还了得吗?机床是机械工业之母啊!1958年,国家投资499.4万元用于合肥机床厂在南七的望江路上扩建新厂房。1960年,这个当年靠复员军人杜玉山十担(石)大米复转费建起的省供销社农具厂,一分为二地分解为合肥锻压机床厂和合肥阀门厂两个企业。我们习惯把机床厂叫新厂,把阀门厂叫作老厂,一直延续几十年。
阀门厂后来改叫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简称“二轻机”。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二轻机, 因此我对这个生活了整整4年的老厂,有着一股割舍不断的感情。我常常隔三差五地回老厂看看母亲,也常常问问,厂里现在怎么样啊?母亲和弟弟都说,不怎么样,都快倒闭了。
1983年初,我回家再问,妈和弟弟都说,厂里来了个新厂长,说要做什么电冰箱,卖350块钱一台。这么贵,谁买得起?祖祖辈辈不都过来了,哪家有那么多剩菜搁?不就花大钱买个铁碗柜放家里,还占场子!
1982年,这个厂的年产值下降到152万元,产品却滞销积压高达150万元。资金无法周转,工资发不出来,人心涣散。厂里新来的厂长,也真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历尽种种艰难困苦,终于让这个濒临绝境的老厂起死回生,自1984年成功地转产“美菱”牌冰箱以后,到1991年的8年中,这个老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值由1983年的176万元,猛增到1991年的3.85亿元,增长217倍,利税增长276倍,按转产时投入的资金计算,等于赚回了9个规模同等的工厂!美菱一时名噪全国。
美菱还居然盖了一幢十多层高的美菱大厦,是当年淝河岸边的最高建筑,而且是三星级宾馆,像一根巨轮中高高的桅杆,屹立在“金三角”的东南端,很是气派,很是威风,一时成了东门一带的标志性建筑。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11月成立,1993年成功发行股票,1996年B股成功上市,是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随着美菱事业的不断拓展,合肥芜湖路5号的那块“金三角”,早已容不下她那发展壮大的身躯了。美菱集团于2008年8月整体迁往合肥经济开发区,占地约1000亩。
美菱冰箱厂的“金三角”旧址,估计要拍出5亿元以上的高价。对于这块土地的出让,合肥市民都很关注。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四五年的我,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更是时时关注着她的这份身价,这份地价。
2009年6月11日下午,万达最终以10.22亿元的价格,拍得原美菱冰箱厂厂址。这个价格比原先估计的5亿元拍卖价,整整高出了一倍。
万达广场开工前后,我几次在这块土地周围流连忘返,思绪万千。我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曾经是我的摇篮呵。从一个幼稚的少年,在这里,我成为一名技工,一个业余作者;在这里,是我的师傅和师兄弟们,教我怎样做活、做工、做人、做文。虽然我离开这块土地已经50年了,但是我的根,我的心,却仍然留在这里。谁能想到,当年仅仅投资十担大米的这块土地,58年后竟然卖了10多亿,而新的投资却是50亿人民币!是合肥市当时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城市综合体! 一个崭新的合肥市的地标式建筑和城市名片,在我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诞生!
□合肥 温跃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