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面圆子、庄墓圆子、糯米圆子……在合肥,说起年味记忆,各式各样的圆子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或炸或蒸或煮,灶台边的“小馋猫”总不会错过,那一口刚出锅的圆子的味道。在诸多烹饪方式中,炸因其能够保存时间较久,备受很多“厨房掌勺”的青睐。
过年一家人团聚圆子是道必备菜
油已经热了,手心搓好的糯米圆子一入锅,便发出“滋滋滋”的声音,热油围在周边,突起了很多小泡泡。一个接一个,一会儿,一锅快满了。一开始放下的圆子,已经略略起了淡黄色。叶芬大妈拿着勺子,在锅中轻轻地翻滚着,让圆子充分接受热油的“洗礼”。
圆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叶大妈是安庆人,老伴薛光之是江苏人,如今他们住在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老两口来合肥已经几十年时间了,合肥的年俗早已深深烙在了心里。炸圆子,几乎是叶大妈每年过年的“必选动作”。“圆子寓意好,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嘛。”叶大妈说,自己兄弟姐妹七人,因为父亲去世早,靠着母亲和大姐将一家人拉扯大,而母亲走后,长姐如母,正月里总会将一家人喊在一起大团圆,那也是一家人最看重的事情。
说起炸圆子,叶大妈很拿手。一般在小年前一天,她就会将圆子提前备好了。“小年也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点,一家人在一起要吃圆子。”叶大妈还给记者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用煮熟的糯米拌上肥瘦相间的猪肉馅,以及葱、姜和虾米,下锅炸至金黄,外酥里糯的糯米圆子就做好了。叶大妈做圆子的手艺熟练精湛,常受到家人的夸奖,“大家吃得高兴就好。”
叶大妈说,现在过年的气氛比以前淡了一些,家人对油炸食物吃得也越来越少,但一到过年,圆子依然是合肥人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
不放鞭炮没关系一家团圆便是年
为了辞旧迎新,过年之前,叶大妈一家人会进行一次全家大扫除,男人擦窗户,女人打扫家里,小孩在旁边也想着去帮忙。叶大妈说,打扫完后,年三十到初三便不再动扫把了,这些年家里人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过年时,“内容”最丰富和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年夜饭了。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桌边,谈心说笑,其乐融融。过去,在吃饭之前,一家人有的贴春联放鞭炮,有的在厨房准备饭菜。但最近这几年,叶大妈家已经不再放鞭炮了。“不放了不放了,污染环境,环卫工打扫起来也累人啊,到处都是红纸屑。”薛光之大爷在旁边补充说。
不过,虽说少了鞭炮声的衬托,但一家人最看重的还是团圆。除夕夜,大家围坐在一起,便是最好的过年味道。
说起年夜饭,叶大妈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三道菜便是圆子、豆腐青菜和元宝鱼。圆子象征团团圆圆,青菜豆腐保平安,而这元宝鱼则是年三十当天烧好放在餐桌上,但不会去吃,直至正月十五,因为这象征着招财进宝。
提到过年的习俗,最让孩子激动和兴奋的便是压岁钱了,叶大妈说,在孙子小的时候,他们除了压岁钱外,还会同时准备一条“步步糕”,寓意着“步步高升”,表达了长辈对孩子最美好的期许。
老传统里藏年味新生活下话团圆
在家住方兴社居委的王恒传老人看来,过年重要的不是其他,就是简简单单的家人的团聚。
王恒传老人今年已经89 岁高龄了,育有6 个子女,每到过年,孩子们都从四面八方回来了,十分热闹。谈起新年年俗的变化,老人回忆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除夕中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饭,吃肉便是当时最开心的事。吃完年饭后,接着开始忙碌祭祖,晚辈给长辈磕头拿压岁钱。而除夕夜,少不了的是一顿饺子。
到了大年初一,在开大门之前,孩子们被要求不能说话,等梳洗结束后,一家之主打开大门,象征打开新的生活。随后,邻里之间互道新年好,年味满满。
对比以前和现在,王恒传老人更满意现在的状态。“以前外出务工的少,一家人基本都在一个村子或邻边的地方。现在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城市生活,也只有过年,才能聚在一起,一家人团圆,过年的气氛就起来了。”
李丽君 李晨阳 夏婷婷 沈欣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