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讯 积德行善,奉献爱心,很多老年朋友在退休后,都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来做一些公益。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走近一群特殊的志愿者——老年遗体捐献志愿者,发现他们的精彩人生,倾听他们的背后故事。
人物1
77岁的单锡宝申请捐献遗体后他成了“宣讲员”
今年,离单锡宝在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上签字,已经过了16年。这些年,他是合肥市望湖社区向日葵睦邻公益服务社志愿者,也是遗体捐献知识的宣讲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先后有十来个有意愿捐献遗体的伙伴,加入了他的行列。
提起志愿捐献遗体,单锡宝回想起了十几年前,大概在2002年,他第一次从媒体上听说,可以捐献遗体,于是,他便把这个事放在了心上,经过了解,在与家人沟通获得支持后,2003年,他签下了志愿者捐献遗体申请书和志愿者捐献角膜申请书,那时候,他刚过60岁。“没那么复杂,觉得死了之后,遗体能够捐献出去,还能发挥点作用,不是很好吗?” 单锡宝淡淡地说。
后来,单锡宝接触到不少和自己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干脆成立了一个“捐遗志愿者协会”,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遗体的行列。“我不主动劝别人捐,但如果他自己有这个想法,想多做一些了解,我非常愿意把知道的常识告诉他。”
70岁的单锡宝还学会了用网络,他开通博客,宣讲志愿捐献遗体的常识,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沟通。在他的带动下,已经有十来位志愿者也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表。
在公益的道路上,单锡宝不仅仅只有捐献遗体一条。“磨刀磨剪子嘞……”曾经熟悉的吆喝声如今已鲜有耳闻,而在望湖社区每月的常态化便民服务活动中,单锡宝总是准时出现,帮居民们磨刀、磨剪。
“现在磨刀的人越来越少了,居民们都有这个需求,而我正好会磨刀,能为大家服务,我很高兴。”每次到社区去磨刀,单锡宝都自带工具,娴熟的手艺,也让居民们称赞。
2015年8月15日,单锡宝又加入望湖社区向日葵睦邻公益服务,跟随着“向日葵”到合肥高铁南站,开始了南站服务之旅。作为首批进驻南站的志愿者之一,面对着当时简陋的条件和不太成熟的服务体系,单锡宝和队友们一边进行服务一边摸索,通过每天的服务经验累积和旅客的反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服务模式,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的需求。
人物2
69岁的苏醒志愿捐献遗体“父子兵”齐上阵
“一个人最后走了,白白浪费了。能做点贡献,挺好。”今年69岁的苏醒,家住合肥市陈村路社区,几年前,他与九旬父亲一道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表,在他的影响下,去年,弟弟也签下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遗体捐出去可以做科研,器官捐出去可以救人,这不很好吗?”苏醒肯定地说。
苏醒老家在来安县,上世纪五十年代,跟随父亲来到合肥。父亲是名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思想开明,对苏醒影响很大。2000年,苏醒的原配夫人去世,对苏醒的打击很大。“那个变故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人一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吗?”而后,苏醒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退休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公益中来。这些年,他做过消费维权志愿者、合肥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志愿社会调查员、安徽省儿童医院快乐童年读书项目志愿者、安徽省博物院接待导览志愿者、讲解员等等。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2014年,苏醒决定,将自己的遗体也捐献出来。他将此事与父亲沟通时,没想到,父亲很快就同意了,并且要与他一起捐献。“我知道他不会反对我的决定,但是没想到他听后,直接说‘这是好事啊,一起去吧’。”苏醒和父亲在同一天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表。后来,苏醒的弟弟知道消息后,也和父兄一起加入了志愿捐献遗体的行列。
“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精神生活,有精神境界,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来自精神生活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人生意义,方向目标,获得了认可与尊重,我很开心。”苏醒说,自己现在的时间,几乎都贡献给了志愿服务活动。
人物3
65岁的刘群退休“志”不休为“三献”奔走
刘群家住合肥市丁香社区。谈及捐献遗体,刘群回想起十来年前的一幕。当时,他想去献血,可惜年龄已经超过规定。“觉得有些遗憾,还想做点贡献的。”后来,刘群了解到,可以捐献遗体,他毅然地作出了决定。
2013年,刘群在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填写了申请表,成为了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有用的留下来捐献给别人使用,无用的捐给医学生做解剖实验,给别人一点帮助是我的初衷。”
刘群淡然地表示。刘群还是合肥市经开区“三献群”的一名成员,经常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为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遗体而奔走呼吁。刘群介绍,在清明节时,他们还会去大蜀山文化陵园对捐献者进行祭拜,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始终铭记在心。
一直以来,刘群都是一个尊重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人。还记得,2005年的一个下午,刘群从三河坐车到合肥,在省人大门口下车后,看见一个骑电瓶车的女子在拐弯时将一个包落下了车,刘群立即喊她,可惜失主当时没听到,骑着电瓶车走了。“打开包吓一跳,里面装了五万元现金!”
但刘群并没有动心,他在包内继续查找,发现一个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刘群通过电话联系上失主,并最终,将包还给了主人。刘群表示,“不义之财千万不能得,做人要凭良心。”刘群从决心做公益的那一天起,也默默影响着他人。
刘群对公益的付出都被子女们看在眼里,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子女们也很热心公益,所以很尊重父亲捐献遗体的决定。此外,一位朋友也受他影响,成为了三河镇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人。“我该有的都有了,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我就是想呼吁别人,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刘群说,退休后能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感到很开心。
□相关信息
青年遗体捐献志愿者数量激增
日前,记者从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了解到,截至目前,该接受站有将近7000名遗体捐献志愿者,成功接受了598例遗体,164例器官。
该站工作人员付杰表示,这些遗体捐献志愿者中以50岁到70岁之间为主,占整体志愿者的70%;高学历、共产党员的比例占志愿者的75%到78%;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18岁以上到35岁以下的人数在不断上升,由原来的0.5%到如今占比18%。
如果有市民想了解捐献遗体或器官的信息,可以拨打安医大接受站电话0551-65161146咨询,或直接前往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皖南医学院接受站、蚌埠医学院接受站、安徽理工大学接受站进行咨询。另外,普瑞眼科角膜库、省立医院角膜库、爱尔眼科医院角膜库可接受眼角膜捐献,中国人脑库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可接受人脑捐献。
“受传统思想、殡葬习俗的影响,一开始,遗体器官捐献不易被接受和理解,但经过近些年来的宣传、舆论引导,公众慢慢能接受,可以理解了。”付杰说,这些年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人数逐年上升,公众的接受度也渐渐提高,“现在每个捐献者去世后可以有骨灰,也可以在文化陵园参加生态葬,对于遗体捐献者来说,可能就是在进火葬场之前,先去一趟医院或学校,既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培养医学生,一些人把它称为‘医葬’。”付杰表示,遗体器官捐献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常欢迎有意愿的市民前往咨询了解。
白静 戴娟 许贞 季云冈 刘亚萍 余亚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