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9年10月27日,合肥市濉溪路,人们习惯称之为北一环。道路两侧几十栋高层商务楼鳞次栉比,快速道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慢行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这是典型的现代化大都市风貌。谁曾想到,这里曾经一片田园农耕场景,有着波光粼粼的坝上风光。2000年前后,虽然这里曾是工厂聚集,可一到晚间仍是荒凉寂静之地。
从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郊区湖光田园,到90年代前的工业集中区,再到后来的安徽印刷物资一条街,直至如今的安徽唯一的现代金融总部集聚区,濉溪路“三级跳”式的转型,既实现了自身的弯道超车,也为合肥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让每次跳跃转型都镌刻了显著的时代印记。
上世纪90年代,濉溪路比较狭窄,道路两侧有很多厂房、工厂。(图片来源:合肥城建档案馆)
如今,北一环已成为安徽唯一的现代金融总部集聚区。
第一跳:从郊区田园到工业集中区
解放前的合肥市庐阳区濉溪路及周边区域,属于合肥市的北郊,典型的农村面貌,有广袤的农田、丰沛的水域,被称为“北乡”。不少合肥人熟悉的白水坝,其原坝中心就在这里。
“麻个(合肥话,意为明天)早上五点望钟村西头集合,男的带锹,女的带筐,家侠门带绳子,趴拖拉机,骑木特车,拉板车到白水坝挖芋头……"曾几何时,一首合肥话版的《挖芋头》走红,让合肥人再次认识了白水坝。由此可见,白水坝曾经是可以种植芋头的田地。
名为白水坝,自然是与水有关。这里过去有白水湖,白水坝就是里湖与外湖的分水线。而当年的白水坝,就在如今的濉溪路上。据《合肥市地名录》记载,白水坝位于合肥北门外濉溪路西段,面积约50亩,原坝中心在今濉溪路上,上世纪50年代拓宽濉溪路时被拆除,并将濉溪路南侧几口大塘,称作“白水坝”。刚解放时,濉溪路片区都还是合肥市的北郊,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土壤好、水分足,是成片的农田。”往南走,越过当年的合肥老城墙,也就是后来修建的环城北路,就可进入合肥市区;往北则是广袤的田野。白水坝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留下的民间传说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爱情故事《丽友桥》就诞生在这里。
白水坝因为上世纪50年代濉溪路拓宽改造,如今只留其名,不见坝影。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濉溪路最早于1956年5月27日开工,东起双岗北,经亳州路再抵农场路,为区域内交通干道。路长3537米,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一个月后工程完工。1958年下半年,为解决此地运货车辆多、路幅不宽而经常发生的交通堵塞问题,由合肥市城建局负责进行扩建,路基拓宽至10.5米,路面拓宽至5.5米。再后来,路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据《合肥市志》记载,1985年的濉溪路,沥青碎石路面,最宽不足20米。
随着濉溪路的不断扩宽,合肥的工业化进程也在迅猛加快。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合肥市濉溪路及其周边成为工业集中区,聚集了大批国有工厂企业,合钢三厂、自行车二厂、洗衣机厂、合肥橡胶厂、新华印刷厂、粮食机械厂等工厂云集于此。
1958年的合钢三厂(原称“省委机关炼钢厂”)。(图片来源:合肥地名谭)
今年71岁的唐定贵老人,家住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1985年,唐定贵退伍转业到合肥市化工轻工总公司,岗位是管理公司的两个仓库,一个在濉溪路272号,另一个危险品仓库,顺着颍上路一直走到头就到了,往返两个仓库之间,靠的是单位的一辆自行车。
唐定贵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当时的濉溪路,两边没有人行道,都是“趴埂草”,中间是砂石路。之后,砂石路变成柏油路,但排水问题解决不了,只要一下雨, 路面就被水淹,再经车子一轧,柏油路就坏掉了,坑坑洼洼的。他不记得那时晚上有没有路灯,但只要天一黑,路上就没有人了,感觉很荒凉。当时他的爱人在市中心上班,下班回来,如果他不去接,就不敢走这条路。唐定贵还记得,当年单位沿街盖了平房,只有一人多高,一部分职工就住在里面。“现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是当初想象不到的”。
在濉溪路生活了近30年的阮昀曾在文章《财富北一环》中回忆:“我们的工作生活虽然都在一所小学校园内,但身处在这样一个工厂密集的地方,免不了和工厂打交道。我们去晶体管厂食堂打饭,去电焊条厂食堂买馒头,跟着师傅去新华印刷厂澡堂蹭澡”。
今年65岁的刘庆生老人,1986年退伍转业至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合肥分公司(位于濉溪路270号,也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的位置)。
刘庆生告诉记者,他到濉溪路工作的时候,这里工厂云集,可以说是合肥市一个重要的工业集中区。在路南边,有合钢三厂、自行车二厂、洗衣机厂、晶体管厂、银光电镀厂等;路的北边,从阜阳路向西,有合肥农资分公司、合肥味精厂、市五建、合肥酿造厂、合肥橡胶厂、新华印刷厂、粮食机械厂、合肥农药厂、合肥农资公司仓库、合肥市化工轻工公司、机电公司、建材公司、省公路机械厂、省公路材料站,等等。可以说,这里的工厂数量和产值,在当年合肥工业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不过到了2000年前后,这些工厂基本都停产或搬迁了。附近各工厂的宿舍区,有的已经被征迁,有的则正在等待改造。
白水坝菜市场方便居民生活起居饮食,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回忆起当年的濉溪路,刘庆生印象最深的是环境差、路况差。“马路对面的就是合钢三厂,当时有7个大烟囱,冒黑烟的时候,窗户都不能打开。路况也很差,晚上大货车的噪音吵人,不到夜里二三点钟,都睡不着觉。到了1996年以后,路面修成水泥路,路况好多了。合钢三厂也停产了,环境改善了一些。”刘庆生说,“虽然生活环境差,但那时的人们,都以能进入这些工厂为荣。”
濉溪路上的合钢三厂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计划经济时代,合钢三厂跟其它国有企业一样生活在“温床”之中,可一旦面对市场各种局限凸显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日渐困难了。如今,合钢三厂的厂址上已经建起了财富广场和栢景湾小区,而合钢三厂生活区正面临征迁改造。
10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合钢三厂生活区,不少退休的老职工正在悠闲地打牌、下棋。现年79岁的马文友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58年通过招工来到合肥,当年只有18岁,当时的合钢三厂还叫省委机关炼钢厂,他一开始主要工作是砸矿石、后来给高炉上料。1959年,5栋住宅楼在合钢三厂生活区建成,大家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后来又陆陆续续建了不少栋居民楼。“当年的合钢三厂,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单位。”附近不少老人均表示。
记者在生活区里看到,虽然绿化环境不错,但整个小区已经比较陈旧,巷道狭窄,居民们都渴望改造。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办事处召开了合钢三厂生活区改造项目摸底工作群众动员会,向生活区群众宣传改造相关政策,征求改造意见,待同意率达到95%以上,项目正式启动报签程序,做好启动征迁准备。
马文友老人身后的这栋老楼1959年建成,如今已有60年的历史。
第二跳:从工厂集中区到印刷物资一条街
说起合钢三厂,不得不说位于濉溪路与亳州路交口西南角的“钢铁大楼”。虽然被称为“钢铁大楼”,其实也就是楼上楼下两层,而且与钢铁没有什么关系,既不是钢铁厂的办公楼也不是出售钢铁的物资站,而是一个百货商场。别看只有两层,“钢铁大楼”却是当时合肥北门一带的地标性建筑,而且还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建设的。
1958年,正当全国大炼钢铁之时,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当时的合钢三厂(原为“省委机关钢铁厂”)。当他了解到钢厂工人购买生活用品十分不便时,就曾指示当时的安徽省和合肥市:在合钢三厂附近建一个百货商店。于是,一栋当时造价3万多元、上下两层的“高规格建筑”——钢铁大楼,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矗立于濉溪路边。建成后,钢铁大楼北边是属于食品公司的食品商场,其余大部分是属于市商业局的百货商场,成为合肥北门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从此风光了30多年的时间,是附近工人师傅们经常购物的地方。马文友老人回忆说,“刚开始,合钢三厂生活区里职工购买东西很不方便,没地方去。钢铁大楼建成后,各种生活品都有了,所有生活必需品大家基本都是去钢铁大楼买。”老人至今还记得各种商品的摆放区域。
陪伴了附近钢铁工人和居民46年岁月的钢铁大楼,在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被拆除,原址上盖起了一栋真正的大楼——天庆大厦。但对很多合肥人来说,“钢铁大楼”仍然是拆不去的地标。不过,那个孕育了“合钢三厂”和“钢铁大楼”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95年,合肥市总体规划调整,将屯溪路、全椒路、凤阳路、濉溪路、合作化北路等5条道路确定为城市一环。当年4月,一环路开工建设,1996年底全线贯通,路幅宽为45~50米,水泥路面。濉溪路从此又被叫作“北一环”。如今,北一环的“名声”似乎盖过了濉溪路。经过此次建设,濉溪路的路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5岁的刘庆生老人说,因路况颠簸造成车辆噪音的情形不再出现,“晚上也能很早就入眠了”。
2011年,濉溪路与阜阳路交口,一大型工地正在施工。(图片来源:合肥城建档案馆)
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变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濉溪路上的许多工厂都将沿街房屋对外出租,而这给个私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华印刷厂职工王惠珍女士,率先在白水坝租下了一间沿街的砖墙瓦房当门面房,卖铜版纸。开启了白水坝 “安徽印刷物资一条街”的第一步。
2019年10月30日上午,现年已76岁的王慧珍女士告诉,她和爱人曾经都是新华印刷厂的职工。“当时,我在新华印刷厂工作了20多年,48岁时做了一个手术,休息了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我进行了一些思考,还根据自己的营销经验做了一些市场调查,发现当时中国内地的铜版纸整体质量还不行,主要靠进口,而国内经销商多在大城市,觉得这一块有市场的空缺的,就想尝试一下。”王慧珍女士说,当时就向单位申请决定出来自己干,“总共凑了2万元,不少亲戚朋友都帮忙一起凑的,把公司开了起开。”后来,王惠珍女士争取到了国际上多个品牌铜版纸经销权,让安徽人在合肥就能买到高档铜版纸,并以诚信经营,迅速取得了安徽印刷行业的认可。
随着王慧珍的纸业公司创业成功,濉溪路慢慢涌现出许多卖纸的、卖油墨的、卖印刷机械的,一开始五六家,最多时有将近20家企业……渐渐发展成为“安徽印刷物资一条街”,不少人在这条街上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今,王惠珍女士当年创办的纸业公司,已在庐阳产业园拥有自己的大型库房。王惠珍也已退休,将重担交给了儿子担负。目前,原先落脚濉溪路的很多印刷物资店面,也都进驻了庐阳产业园。
2008年,濉溪路上仍聚集着众多纸业等印刷物资的店面。(资料图)
除了“安徽印刷物资一条街”,各种店面和摊点也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个私和民营经济在濉溪路的快速觉醒,还表现在各种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上。除了上文提到白水坝和钢铁大楼,曾经的濉溪路上,还有一个知名的地标——双岗。双岗在不少合肥人的心目中有着“脏乱差”的印象。在2007年“畅通一环”工程实施之前,双岗的濉溪路上各种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层出不穷,夜晚大排档更是云集于此,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2011年12月10日,合肥濉溪路下穿亳州路,车水马龙。(资料图)
2013年8月31日,空中俯瞰濉溪路。(资料图)
2007年,合肥开始启动“畅通一环”工程。濉溪路改为双向八车道,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慢行一体”,立交范围内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濉溪路段建设了下穿亳州路、蒙城路和阜阳路三座立交桥。此次道路拓宽改造,改变了整条路的环境和风貌。双岗一带的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得到了彻底解决,治安状况也随之得到改善。
第三跳:从印刷物资一条街到金融总部集聚区
进入21世纪,濉溪路再次革新局面,酝酿新一轮的跳跃。特别是2007年合肥开启“畅通一环”工程后,濉溪路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给濉溪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人气。从公交站台停靠的公共汽车就可见一斑:仅亳州路站有10条公交线路停靠,南国花园站则有13条公交线路停靠。因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区位、前瞻的视角,成长为现代金融总部聚集区,被誉为“安徽陆家嘴”。
2011年,濉溪路南侧已有不少商务写字楼矗立于此。(资料图)
2002年,当有开发商有意向在濉溪路建设高端商务写字楼综合体时,合肥市庐阳区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给予支持,并在后来的规划中对濉溪路进行了新的定位。随后的数年,位于濉溪路278号的财富广场共计5栋高档商务甲级写字楼,在合钢三厂原先的位置上闪亮登场。一个集办公、酒店、公寓、高档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楼宇项目拔地而起,成为濉溪路乃至合肥市庐阳区的新地标。
一个以“钢铁大楼”为代表的工业集中区时代过去了,一个以“财富广场”为代表的现代金融总部集聚区的时代拉开帷幕。
财富广场,已成濉溪路上的新地标。
因为濉溪路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环境以及财富广场的示范带动,祥源广场、金鼎国际广场等高档写字楼纷纷落户濉溪路的沿线。站在合作化路(西一环)与濉溪路(北一环)交口的高架桥上向东看,以财富广场为标志,祥源广场、新天地国际广场等25栋商务写字楼依次排开,集中展示了合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貌,吸引了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
如今,入驻庐阳区濉溪路金融大街的金融服务机构超100家。
其中,财富广场的5栋高层商务写字楼,总面积30万平方米。据财富广场楼宇负责人郭倩介绍,目前,这里入住企业414家,员工5000多人,入住企业以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比高达81.7%,有世界500强12家。2018年,财富广场共产生税收5亿元,纳税1000万以上的有6户,是合肥为数不多的亿元税收楼之一。
濉溪路上的金融大街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金融机构总部众多,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并重。2017年,庐阳区成功获批成为全省唯一的“金融总部集聚区”,濉溪路的金融大街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目前入驻庐阳区濉溪路金融大街的银行、保险、证券、股权投资、财富管理、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金融服务机构超100家。
也许,就在这种现代时尚与国际范儿的表象之下,濉溪路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跳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许大鹏 薛重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