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合肥新闻

新春走基层|合肥:铁路餐车大厨坚守春运33年 烹制“家的味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摇晃的列车,闷燥的餐车厨房,李荣军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李荣军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合肥客运段北京一队二班的餐车大厨。

李荣军在餐车为旅客制作盒饭。

在餐车里,李荣军平均一天要加工80 斤左右的蔬菜和40 斤肉类,春运期间乘客增多,他的工作强度也更大。在亿万旅客回家之时,李荣军坚守岗位,用带着家乡烟火气的“火车餐”温暖着一批又一批归乡人。

李荣军今年51 岁,蚌埠人,从事餐车厨师职业已经33 年了。他现在所跑的列车车次是T36/5,往返于合肥、北京两地。进入厨房记者看到,里面空间不大,和家里的厨房布局摆设有些类似,但又有些不同之处。灶台、电磁炉、抽油烟机、电冰箱、洗刷池以及储物柜等一应俱全,灶具全部是不锈钢的,炒菜锅比一般家用的要大。特殊的是所有的设施全部被牢牢固定着,不用担心列车的晃动对其造成影响。

每一趟车用多少油、大米、肉、菜都有严格“预算”,这需要厨师依据行车时长、客流量和乘客类别等作出计划,大致预估用餐人数后,再列出所需原料数量,然后从餐料库配送到车上。“这个量一定要尽可能精确,否则进多了卖不完,既不新鲜又浪费。”李荣军说,他经常清早起来领好配料带上车,下午4时左右就要准备车上的晚餐。如今,餐车上不再使用液化气罐,而是改用清洁、安全的电磁炉。尽管有了蒸饭箱、冰柜等现代设施,但工作强度仍然很大,从加工、切配到炒制、装盘,李荣军每天差不多要站立15 个小时。春运期间客流较大的时候,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很多人都不愿吃这份苦,但他却坚持了下来。

“干这一行,不回家过年是常事。”李荣军告诉记者,他有十多个春节是在火车上过的,“虽然不能回家团聚,但和那些在旅途中过年的旅客一起吃年夜饭,其实也别有一番乐趣。”每逢春节,李荣军总要多做几道菜。“去年除夕我就在火车上过的,烧了12 道菜,有干烧鲈鱼、翡翠鱿鱼卷、四喜圆子、水晶虾仁、香酥乳鸽、农家母鸡汤等,我们邀请旅客和乘务人员一起在餐车聚餐,吃顿团圆饭。”李荣军说,当时有100 多名旅客和30 多名乘务员,一共准备了12桌菜。

今年,李荣军可以回家吃年夜饭了,但是初一一大早他又要踏上列车,为奔波的旅客们准备饭菜。“初一凌晨4:00 就要出门,坐车到合肥,领上配菜上车,开始干活。”李荣军说。虽然列车上的条件有限,但李荣军的手艺并不差。“水晶虾仁、四喜圆子、芙蓉鸡片、翡翠鱿鱼卷这些都是旅客们的最爱。”李荣军自豪地说。

在列车上,还要尽可能提供有地方风味的菜,这样才能让旅客更满意,李荣军说:“这些年,我往返于北京、合肥间,北方和南方的饭菜口味都有区别。比如这趟列车去北方的乘客多,他们爱吃咸的,饭菜口味就要重一些。南方旅客喜欢吃甜的,做菜时要用糖来提鲜,做出来的肉咸味小、甜味大。”

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速列车纷纷被高铁、动车所取代,而车上现做的饭菜也变成了配餐工厂里做好的冷链饭菜,只要用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餐车厨师或将“失业”。对此李荣军坦言确实有些担心,但更多的还是欣慰:“春运味道”的改变,也在见证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体验将会更加美好。

吴新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刘旸 摄影报道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