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凝结着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26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合肥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和广大校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任务,潜心科学研究,助力大国重器。该校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余有龙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连续7年奋战在科研一线,致力于探月工程取样钻具温度分布的精确测量。
据悉,从地外天体直接采集样本,可以获得第一手宝贵研究资料,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天体乃至宇宙的历史。然而,在月球钻采取样时,由于钻进过程中无法对钻具进行物理冷却,加之月面的高真空、低重力以及月壤复杂的构成和极差的导热特性等因素,取样过程中,钻进系统极有可能因温度过高导致结构件破坏甚至烧钻,造成采样任务的失败。因此,精确掌握钻进过程中钻具温度的分布信息对确保采样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对确定钻具构型和钻进规程等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这一难题,团队在近20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制定了测量方案,研发了测量装置,不仅实现了在月面工况下钻具温度分布的精确测量,还实现了全构型钻进装置复合载荷分离与在线检测,为“嫦娥五号”采样钻具的材料选择、构型确定与优化以及钻进参数的底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记者了解到,建校75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培养了30余万名各类人才坚守在祖国建设发展的各条战线上,其中一大批成长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骨干和领军人才。作为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该校校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深情地说,“嫦娥五号”的发射成功为整个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很好基础,令人振奋,鼓舞人心!期盼后续任务的各个关键环节都能够顺利推进。从西昌到文昌,该校校友刘召金2001年毕业后,始终奋战在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线。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他承担着质量安全与控制任务,主要负责航天推进剂的化验工作。2014年,该校校友宋祥本科毕业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航天人,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通信工作提供保障。在发射场亲眼目睹“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他们在感到光荣与骄傲的同时,更时刻牢记着使命与责任。国之重器无小事,他们表示,将始终传承母校“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精神,继续发扬母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建设航天强国奋斗终身。
周慧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见习记者 汪艳 记者 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