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合肥新闻

提醒!网络刷单、冒充好友、积分兑换 电信诈骗花样多,老人多留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随着骗子诈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电信网络诈骗也呈高发、多发态势, 老年人因防范意识较弱,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受害人群之一。日 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了一些电信诈骗主要方式及防范方法,提醒老年人 “天上掉馅饼”不可信,平日里得留个神。

案例

网购遭遇骗局,大爷自认倒霉

今年初,因为疫情影响,不方便出门锻炼身体,家住合肥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的张大爷便打算在网上购买一个健身器材,没想到误入“李鬼商城”,被骗了1000多元。

“商家宣传的东西很好,总价值是三四千元,客服表示,付1000多元定金后, 可以先发货再付全款。”张大爷说,他收到快递后,才发现健身器材质量很次,根 本无法使用,再找客服,对方就没有回复了,怎么都联系不上人。张大爷说投诉无门,只能认栽。 除了这次网购遇骗局,张大爷手机里也经常会收到一些融资、炒股、微商等 短信“。不敢随便接,现在这些都是骗子多啊。”

大妈刷单被骗,普及防范电诈

去年,合肥的李大妈偶然从微信群里看到一条刷单的兼职广告,想着平时没事可以赚点外快,就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加了对方好友。在对方发来的文档里, 详细列明了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李大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操作了几次,果然陆续收到两百来块钱的佣金。之后,放松警惕的李大妈,在对方不断要求下开始刷连单,但是货款与佣金却迟迟不到位。

谨慎的李大妈将此事告知了子女。在孩子的提醒下,她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电诈陷阱。算一了下,自己扣掉挣到的佣金,还被骗了六百来块钱,李大妈耿 耿于怀了好些天“,骗子太坏了,想着法子搞钱。” 在那之后,李大妈常常拿此事做例子,跟身边的人普及防电诈。还别说,小区里不少曾接到过类似刷单信息的居民都被她给成功 “劝退”。

积分兑换礼品,大妈险入陷阱

家住合肥南七街道丁岗社区的刘大妈此前也曾遭遇过电信诈骗。幸运的是,她及时识破骗局,没有造成损失。

当时,刘大妈正在菜市场买菜,手机里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该手机号码的积分将要过期,需尽快登录兑换,并在后面附上了一个链接。刘大妈以前也曾用手机积分兑换过礼品,但奇怪短信里所告知的积分有些多,她准备等回家后再操作。 当她买完菜回小区时,刚巧碰上社区工作人员在广场上开展反电诈宣传,看 着宣传彩页上“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明APP软件”的宣传内容时,她留了心,把手机短信掏出来给社区工作人员看,并现场登录了官方的积分商城,发现积分数量不对,比短信显示的积分数少了很多。“当时社区的人就告诉我,这短信肯定是个电信诈骗陷阱,让我别点了,及时删掉。”刘大妈十分庆幸。

加入微信群聊,大爷炒股被骗

今年7月,滁州全椒县的何大爷在好友诱导下,进入一个股票交流微信群。 群内每天会发各种股票信息,还有导师现场教学,教群员炒股 “挣钱”。

何大爷入群后,看到群主是一个叫做 “晨光老师”的人,对方通过微信加了何 大爷,又向其推荐,可以搞融资融券项目,让其添加了一陌生人的QQ号,该QQ 号主人为何大爷开通了 “东方金融”APP开通账号。

就这样,何大爷在“晨光老师”的带领操作下,开始在“东方金融”APP上炒 股。自2020年8月19日起,先后6次转款共计25000元。但仅仅一周后,何大爷就发现 “东方金融”APP打不开了,这才察觉被骗报警。

骗子冒充好友,骗走老人10万

今年11月14日,阜阳颍州区发生一起网络诈骗案件,一名老年人被骗10万元。 据了解,2020年11月14日,老人手机收到一名好友发来的QQ文字消息, 该好友称,朋友有急事需用钱,让老人帮忙转钱,向其提供了银行账户让其转 账。老人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多次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 户转账,共计10万元。事 后,老人拨打QQ好友电 话核实时,才得知其QQ 号被盗了,并没有帮忙转 账一事。

这下老人才急了起来,赶紧报警。

提醒

虚假购物消费诈骗。 通过电视购物、打电话发短信、微信等方式,称售卖可以增强体质延年 益寿的保健品、药品或者其他质廉价优的商品,需要先付款再发货,或者货到付款,实际却是价格很低的假药劣药或假冒伪劣产品,通过虚假宣传大肆夸张功效。

【防范对策】建议老年人定期去医院体检、谨遵医嘱,不要相信非正常渠道的虚假保健品药品宣传广告,最终造成财产损失,严重的损害身体健康。网络电视购物也要谨慎,有疑问要多听子女的意见建议。

2.网络投资诈骗。 冒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理财公司等金融单位 的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例如告诉信用卡透支欠费、推销高收益理财产品,进行 投资、借贷、非法集资等。你看中的是比较高的利息,诈骗团伙看中的则是你的本金。

【防范对策】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相信电话、短信、微信和网络推销,高收益的理财往往伴随高风险。只要不贪心,稍加留心,就不难识破骗局。买理财产品到正规金融单位营业网点比较靠谱。

3.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冒充购物网站商家、快递公司工作人员称包裹丢失要给予退款赔偿等,然后发送虚假链接,其实是一个木马链接,一旦点击进去输入个人身份和账户信 息,银行卡里的钱就会被骗取。

【防范对策】接到此类电话,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更不要随意点击链 接,要么立即挂断电话,要么学会套对方信息,问清楚了自然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4.虚拟身份冒充熟人诈骗。 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冒充亲朋好友,谎称上学、生病或急需用钱等理由需要转账,或者假扮黑社会称亲人在他们手上,拿钱放人,否则要撕票。

【防范对策】遇到事情要冷静,一旦涉及转账一定要打电话多方核实,如果遇到家人被绑架要打电话报警。

5.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公检法人员,通过打电话告诉你身份信息被盗用或其他原因已经涉嫌重大案件,然后通过添加QQ微信好友,发送虚假的通缉令或者留有所谓公安机关的固定电话,以取得受害人信任,然后为了证明清白或保护资金财产安 全,让你把名下所有的财产全部转到所谓的安全监管账号,从而实施诈骗。

【防范对策】首先不必紧张,不去理会,因为公检法机关办案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叫你把钱转到某安全账户。其次,把这件事告诉子女、亲戚 和朋友商讨对策,也防止他们上当受骗。若还半信半疑,可直接打110报警。 最后,也给老年朋友们提个醒: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将自己的手机卡、银行 卡出租、出借、出售给单位和个人,一旦手机卡、银行卡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犯罪,实名办卡人将成为帮凶,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列入失信惩戒黑名单。

郑婷婷  焦伟韦  刘亚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