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未来课堂上,智慧教学不再是梦!
学生们人手一个平板电脑,老师们运用多媒体平台实行灵活动态批注、问题抢答、随机抽人等,进而辅助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全新的智慧学习空间里,可以处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老师的教学灵感。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已建成智慧学校432所,占比全市中小学51.7%,建设智慧课堂2541个班级,2022年将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
大数据分析助力减负增效
今年10月,《合肥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十不得”》正式对外发布,旨在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减负增效?
11月28日上午,合肥市教育云平台暨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在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举行。在各县(市)区和各市属学校展台前,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早已被引入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创新评价中,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在合肥六中的展台前,记者看到,该校引用大数据系统,帮助老师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为学生绘制个人学科知识图谱,准确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和最优学习区,推送个性化作业及学习资料,实现学习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变。
合肥八中依托一流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该校已实现智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前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中实现立体互动、答疑解惑;课后实现针对练习、及时反馈。
创新信息化推进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合肥市教育云平台为依托,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工作,开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报名系统”“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民办教育信息系统”等,为教育治理奠定基础。2018年,《依托区域教育平台,构建智慧教育体系》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创新教育评价模式。推进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发“小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项成果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信息化推进模式。我市以“云网端”模式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形成特色。包河区依托“和美云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庐阳区利用“自适应教与学云应用系统”推进智慧教育;瑶海区构建“五+五STEAM教育发展模式”;蜀山区全面打造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肥东县创新开展3D打印及航拍无人机教学应用全覆盖;肥西县创新大数据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申报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信息化投入近40亿元,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均为100%;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76∶1和5.8∶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到100%。
我市建设了市级教育云平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与县市区特色平台深度对接。目前,平台各类资源数已达1000万条,访问量约70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申报成功后,各县市区及学校将按照示范区建设规划及标准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我市打造成智慧教育的“样板工程”,切实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