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一个多月前,肥东新城派出所接到居民报警,有个老人迷路了。民警在将其接到派出所路上询问老人年龄却吓了一跳,老人已经上百岁。1月9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前去探访,发现这名生于1920年的老人思维清晰,反映机敏,不光生活能自理,还能帮经营烟酒百货的儿子看店。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经历和往事,并分享了自己的长寿秘诀。
拍案惊奇:百岁老人迷路进了派出所
汪向东在合肥通达路与长江东路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一个多月前一天,他突然接到肥东老家村干部的电话,“你家老母亲现在在新城派出所,你赶紧去把她接回来。”
老母亲陶存文今年已经102岁(指虚岁——编者注)了,就住在小卖部的二楼。由于三个女儿都住在肥东,老人家每周都要回去个一到两趟。坐公交车15站路,下车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二女儿和三女儿家。在他们家待几小时,再步行半小时,就到了大女儿家。最近十几年来,老人每次去肥东都是独来独往。老人一辈子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干事雷厉风行。经常是人已经到肥东了,汪向东还不知道。
老人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和孩子们打打麻将。
原来,当天老人又不声不响去了肥东。在下车的时候,正在路面施工,一名施工人员告诉老人绕行通过。结果,老人绕了一圈后就找不到路了。附近有执勤的民警过来询问情况,老人坚持让民警送她到那个路口,说能找到家。在得知老人的年龄后,民警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02岁?这绝对是我们接处警遇到的岁数最大的老人了。”细心的民警将老人带到了新城派出所,又安排了午饭,最后辗转联系上老人的亲属,将其接回了家。
1月9日,在向记者说起那天的事情时,这名百岁老人还有点难为情。回到家和女儿说起事情经过时,老人说,“派出所的伙食真不错,给我搞了5块红烧肉。”神情像顽童一样可爱。
回忆过往:从一个穷家嫁到另一个穷家
1月9日上午,在汪向东经营的烟酒店二楼,记者见到了陶存文老人。老人的身份证显示,她出生于1920年10月1日。说起小时候的事情,老人称她出生于长丰陶楼,家里非常穷。有兄弟姐妹十四个,“7男7女”,陶存文出生后在家排行老四,也没有名字,大家都按照当地风俗叫她“四姐”。
老人和子女们在一起。
因为揭不开锅,年幼的陶存文和一个本家的童养媳嫂子一起去讨饭。说到幼时讨饭的经历老人回忆,因为地主家都养了狗,讨饭时要靠着墙根走防止被狗咬,并带着棍撵狗。然后老人还站起身来,模仿当年一边走路,一边提防被恶狗撕咬的情形。
“四姐”成年后,嫁到肥东汪家,也是穷苦人家。说起婆家的家境,老人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件趣事。陶存文的老伴汪绪凤比她大六岁。汪绪凤6岁时,帮一户比较阔绰人家放牛。有一天,身单力薄的汪绪凤被小黄牛撞翻在地。雇主家怕出事,就将小家伙辞退了。原来约定的是满一年后,给两斗高粱米,现在半途而废,雇主家就给了汪绪凤一个南瓜抱着回家了。第二年,有点壮实的汪绪凤又去另外一大户人家去放牛,晚上就睡在大户人家的大门后面。
一天晚上,一窝土匪咣咣咣砸开了大门,前来要粮食、银元、枪支,搜了半天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土匪头子看到站在灯光下战战兢兢的汪绪凤,以为是主家的公子,就一把抱了,呼啸而去。半路上,土匪问汪绪凤,家里的钱放在哪里?枪放在哪里?汪绪凤说,“我们家没有钱,也没有枪。”土匪又追问,“钱和枪不是你妈妈负责掌管吗?你妈妈在家干啥?”汪绪凤回答:“我妈妈讨饭。”震惊不已的土匪发现绑错了人,竟然良心发现,又把汪绪凤送回了家。
喜欢笑的百岁老人。
引以为豪 :艰难生活也要送孩子去读书
陶存文和汪绪凤养育了4个子女,其中很为子女称道的就是坚持让孩子读书。
那时农村很少有让女孩子读书的,夫妇俩却坚持把家中的女孩子也都送进了学堂。今年74岁的大女儿汪调根回忆说,当时他们一个大队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很少有识字的,现在回想父母亲当年坚持让他们读书,确实是非常明智而又不容易的。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汪调根上世纪60年代当过民办教师,然后到1980年与丈夫随军了;二女儿汪调平则在当地青龙乡政府当广播员;三女儿也念到了高中毕业。姊妹仨的文凭水平领先了当地一大截。
生活的苦难有时让人猝不及防,汪绪凤在1977年不幸病故,留下陶存文带着几个孩子过活。当时,尽管三个女儿都已经成年,但是儿子才10岁。“稍微需要一些体力的活计,就没办法。”
几年后农村包产到户,要强的陶存文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带着孩子们家里、地里忙。有一天,吃过晚饭后,陶存文带着大女儿和三女儿又去地里起秧。忙到晚上8、9点钟回来时,在家里看门的小儿子汪向东睡着了。他们当时住的是生产队分的地主家的房子,深宅大院。娘几个在门口喊了半天,也没把汪向东喊醒。最后,身段灵活的三女儿汪霞从大门下面的门缝钻进门闸,才把门打开。
1月9日,合肥刚刚从一场寒潮复苏,阳光灿烂、气温回升。陶存文老人向记者说起这些往事时,没有难过和悲伤,只有已经和生活和解的淡淡微笑,那些不幸的过往都变成脸上深深的皱纹……
苦尽甘来:四世同堂享天伦之乐
十几年前,汪向东开了这家烟酒百货店,陶存文就住在店里。闲不住的老人平常还能帮着照看一下店面。有人来买东西,老人给顾客拿冰棒,饮料,香烟,零食。收钱、找钱行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人说,可以试试。“我买一包普皖13,给你100元应该找多少钱?”“87元。”老人回答得很干脆利落。接着,老人又补了一句“不对,普皖现在卖14了,应该找86。”老太太有点委屈地说,“现在都在弄那个微信、支付宝,我现在弄不好了。”老人也曾经想学过使用智能手机,可是由于眼睛看不清,手指动作也不够灵活了。“我的手指点不好了。”由于常年劳作,老人饱经风霜的手指有点伸不直了。
老人帮着照看着店面,还抓到过“小偷”。有一天,一名男子在店门口趁着人多,将一瓶水夹到腋下准备离开,陶存文老人走上前,轻轻拉住对方的衣袖,“大哥,你这瓶水忘记付钱了吧?”后经查看监控,发现这个人经常过来小偷小摸。自被老人抓了个现行后,这个人就再也没来光顾过了。
如今,这个浸润着书香的家庭,生活也渐渐好转了起来。这个已经是四世同堂37人的大家庭,从孙辈老大也即将大学毕业,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长寿秘诀:喜欢吃素菜 心宽爱动
谈及老人长寿秘诀,子女们一致认为母亲遇事想得开,心宽好动。一早起来后,陶存文会先帮助儿子的小卖部看看摊位,没人买东西时,老人去外面转转,种种菜——陶存文在商铺后面不远处开了一块地,随季节种上白菜,花生,菜籽,芝麻,菠菜,香菜,葱蒜辣椒等,“妈妈种的菜吃不完,还把菜带到肥东三个女儿家给我们吃,我家还腌了妈妈种的白菜。”三女儿汪霞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我们没法出去买菜,疫情期间两三个月,我们都一直吃妈妈种的菜。”儿子汪向东说。
对于日常生活,老人喜欢吃素菜,只吃少许肉。“我喜欢吃蔬菜,中午一顿能吃一碗蔬菜,一小碗米饭。”老人从不抽烟,“以前也不喝酒,最近有晚辈给我送了点保健酒,我想喝时就喝一点点。”
而晚上陶存文老人吃的很少, “晚饭后经常会出去散步,最近这几天天这么冷,她晚上也出去转。”
在儿子汪向东看来,老母亲长寿的秘诀是心思简单、随遇而安,从来都怕给人添麻烦。“以前她晚上还喜欢看看电视新闻,枪战片或者《神探狄仁杰》等破案片子她也看。”而自从搬到店里来后,没有装电视了,老人就又喜欢四处走走看看,对看电视的事情也无所谓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 许佳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