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合肥新闻 »

从武汉到上海 护士节致敬两次出征的他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他们曾在两年前逆行前往武汉,如今又毅然奔赴上海抗疫。5.12国际护士节,他们仍旧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奋战着。两次出征,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特殊的节日,有什么话要说?5月12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四位正在上海参与抗疫的安徽医疗队队员,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尚玥:坚信一定可以打赢上海保卫战

今天是尚玥在护理岗位上度过的第13个护士节。往年的护士节,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主管护师尚玥都是在医院里和同事们共同度过的。今年虽然人在上海,但她的内心依然感到很温暖。“我一大早就收到了护士长和同事发来的信息,向我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期待我们平安归来。”尚玥说,大家的关心对于她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尚玥

两年前,尚玥作为安徽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她至今仍记得初到武汉时的景象。“武汉长江大桥上没有一辆车,除了闪烁的红绿灯和两旁建筑的灯光,一切就像电影里静止的画面。”尚玥说,从初到武汉的震撼到凯旋归来时的满足,已经成为她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记忆,和同事并肩作战的点滴也凝聚成深厚的“战友情”。

今年3月31日,一条安徽省将派出援沪医疗队的通知出现在尚玥所在科室的微信群里。这一次,她依然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名。“上次去武汉的时候没敢和家人说,怕他们担心,在飞机起飞前给父母打了电话,这次去上海他们比较支持。”尚玥说,武汉的抗疫经历让家人放下了一些担忧,这也让她此次出征上海变得更加从容。

抵达上海后,尚玥和同事们立刻进入战时状态,经过两天的培训后进入上海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工作。与平日医院的工作不同,方舱内的工作琐碎、细致。“最初舱内人手严重不足,比如,刚开始患者比较多,有天一次来了上百名患者,我们要登记很多信息,有的患者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办理入院的进度有点慢。”尚玥说,看到护士们忙不过来,一名年轻的患者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患者操作手机进行扫码登记,这让她非常感动。

进驻方舱以后,由于是轮流值班,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高。队员们经常凌晨回到宿舍,睡觉已是深夜。“其实,连续工作,作息不固定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尚玥说,在援沪这段时间里,尽管辛苦,但总是有感动相伴。这份感动有时来自患者的一句感谢,有时来自志愿者伸出的援手。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尚玥和队员们仍旧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奋战着。根据工作安排,她先后在上海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崇明工业园方舱医院、长兴人民医院工作了一个多月。“长兴人民医院是定点医院,主要住了一些小朋友,我虽然没有在儿科呆过,但作为妈妈,还是可以尽可能的给孩子和家长们提供更多帮助。”尚玥说,大家一起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上海保卫战,她也期盼着回家的那一天。

曹志敏:用专业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从2020年1月27日出发去武汉,到3月31日回到合肥,曹志敏在武汉待了两个多月。作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师,他平时的工作已经比较繁重,但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之后,救治任务与防护任务的严峻形势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曹志敏

“我是第一批安徽援鄂医疗队队员,坐高铁到达武汉的时候,几乎看不到一个人。”曹志敏说,当时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武汉金银潭医院更是收治了很多重症病人,他们除了要做好重症病人的治疗,突发的抢救也常常发生。“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疫情,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很重要,除了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穿、脱防护服和防护用品还需要1至2个小时。”曹志敏告诉记者,虽然长期佩戴防护面屏容易起雾,手套也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手感,但他和队友们还是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曹志敏从小就立志学医。“高考填志愿失误,没有学习临床,而是学了护理。”曹志敏说,他在学生时期曾有过迷茫,但在随后的实习和参加工作的过程中,曹志敏渐渐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和女护士相比,我们的体力更好,所以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等科室的男护士比较多,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全力救治病人”。怀抱着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今年,曹志敏又主动加入了安徽援沪医疗队。

“我是党员,又有援鄂的经验,关键时刻必须顶上,而且我常年健身,体质和抵抗力都不错。”曹志敏告诉记者,512是护士节,也是汶川地震14周年,14年前的自己还是一名高中生,没有能力前往一线帮助救援,成为了他的遗憾。“但现在,我是一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力量用另一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我想,这就是我的职业意义所在。”

李阿文:我们是病人的坚强后盾

在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A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护士李阿文度过了自己的第七个护士节。2020年,她曾作为安徽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前往武汉,今年,她又加入了安徽省援沪医疗队,支援上海抗击疫情。“虽然地点不同,但都是为了救治病人。”李阿文说,能够成为病人们的坚强后盾,这让她倍感自豪。

李阿文

“武汉的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就主动向医院报名了,2月份,跟随安徽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李阿文说,收拾行李的时候,她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但当她走下飞机,踏上了武汉的土地,看到身边的队员们换上了防护级别更高的口罩,她才真正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当时,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一个病区,虽说病房内的工作环境与平时接触的差别不大,但是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病区内有很多重症病人,从生活照料到常规治疗,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李阿文告诉记者,包括给病人打水、洗漱、送饭,还有输液、雾化、上呼吸机,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经过了武汉的历练,此次参与援沪的李阿文更加游刃有余。“我们刚到方舱的时候,这里才刚建好,经过大家的努力,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舱内的条件都更加完善了。”李阿文说,目前舱内的病人以轻症为主,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病人用药、饮食、康复锻炼及心理疏导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医护人员和病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护士节的前几天,我们在一起拍照留念,一位病人大哥也参与进来,并为我们拍摄、制作了视频,这让大家觉得特别暖心。”李阿文说,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能够先后参与援鄂、援沪,救治病人,让她更加理解、热爱这份职业。

郭晓:战胜过武汉疫情的“大白”来了

4月2日,带着在武汉的抗疫经验,安徽援沪医疗队员、安医大一附院护士郭晓踏上了前往上海抗疫的征程。4月4日,郭晓所在的方舱医院就迎来了首批450多位患者,大家的工作紧张而有序。作为二次战疫的她,每次进舱前总是先把队友的防护穿戴检查一遍;上班前,她总要提醒队友进舱之后手就不能触碰肩膀以上,一定要注意手卫生;在舱内,她总喜欢说:“任何人有任何不适都一定要讲出来,我们是一个团队,要互相照顾。”

郭晓

“在武汉时我一直在重症病房,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这次在上海一直在方舱医院,主要是服务轻症患者,我们除了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之外,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心理安慰。”郭晓说,随着护理工作的深入,她发现有些患者带着明显焦虑情绪。“战胜过武汉疫情的’大白’都来了,你们还有啥好担心的?”郭晓总是和患者们说说笑笑,在不知不觉中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

“患者们来自全国各地,当然还有许多安徽老乡,每次听到他们说家乡话都忍不住想去聊上几句。之前舱内小朋友比较多,看到他们我就不禁想起自己的女儿,我喜欢看着他们开心的玩耍。”郭晓说,她在舱内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亲子活动。

“疫情反复,可是不能让它肆虐。疫情无情,可是我们有爱。”郭晓说,上海疫情形势不断向好,相信那个繁华的上海很快会回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叶晓

编辑 张大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