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道德绑架、贬低歧视……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挑战网络文明的底线。在8月29日举行的2023年安徽网络文明大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表示,网络暴力治理,媒体应担起责任。
张志安认为,网络暴力治理,存在概念界定困难、成因复杂、主体责任区位等难点,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平台企业、媒体机构等共同参与。对于媒体来说,要发挥新闻机构优势,快速查明事实,避免社会误读,“要多方调查,快速核实情况。如果确实发生网络暴力事件,媒体应快速介入到事件关键事实的核实中,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补充之前报道不全面的信息,从而澄清误解,传播真相。”
另外,张志安也认为,针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更为审慎,不仅要关注事件外在表象,还需要深入挖掘事件背景和内在本质,“区分非理性言论和网络暴力,慎贴标签。”
张志安说,网络欺凌的源头,与缺乏媒体素养和媒体教育呈正相关,所以媒体还要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鼓励公众在可能遭遇网络暴力时及时采取自救举措,果断屏蔽非理性跟帖、攻击和舆论,“通过提升网络素养来有效遏制网暴伤害。”
最后,张志安也认为,当热点事件网络舆论趋于情绪化、非理性时,媒体要通过理性发声,积极引导舆论,促使公众舆论朝着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