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今年51岁的舒晓峰,生命中有33年曾经与古琴密不可分。从当初的迷恋倾听古琴乐曲到学习弹奏古琴,并拿到了满级证书。后来,舒晓峰收藏了54张古琴,创建了琴画馆,于工作之余在线上线下教人弹奏古琴……“从古琴中我获得了很多,我想让更多人从这种来自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乐器中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2024新年伊始,舒晓峰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听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舒晓峰对于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刻在基因里的。祖父喜欢文学和绘画;外祖父学养深厚,擅长书法、会拉胡琴。在舒晓峰的印象中,经常有一帮庐剧票友来找外公拉胡琴伴奏。在外公身边长大的舒晓峰,会在外公拉琴的时候听得如痴如醉。音乐的种子,那时就在心底悄悄萌芽了。
1990年,18岁的舒晓峰上大学一年级。让他最难忘的是,在安徽中医学院梅山路操场上,舒晓峰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个年轻人坐在那里干啥呢?原来,舒晓峰的耳朵里正在流淌着古乐——他的“随身听”里除了“普希金朗诵诗选”就是“中国民乐十大名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孔子读易》《孤馆遇神》等古琴名曲,舒晓峰听了不知多少遍。
舒晓峰在一个活动现场弹奏古琴,吸引不同年龄人围观。
1991年,舒晓峰在大学广播站担任文学编辑,为节目寻找配乐时,舒晓峰最钟爱的仍是古琴名曲。为了找曲子,舒晓峰欣赏过成百上千盘音乐卡带和唱片。“那一段经历,也算开阔了视野。”
学琴:两年半拿到满级证书
2003年11月,舒晓峰师从古琴宗师“梅庵派”传承人刘赤城先生,开始学习弹奏古琴。听了那么久,第一次把这发出天籁一样清音的乐器抱在怀里的感觉,让已过而立之年的舒晓峰有一点激动和期待。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舒晓峰还广拜名师,以开阔眼界,让自己的古琴弹奏技艺日渐精进。在渐渐入门之后,舒晓峰对古琴更加痴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把练琴三十分钟左右作为必须完成的功课;为了熟悉乐谱,舒晓峰还自己手工抄写古琴减字谱。“有的时候,就是需要这种笨功夫。”
舒晓峰说到学琴过程,还和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在琴馆里一起学琴的朋友,大家认为要想从古琴一级考到十级,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因为当时他们谁也没去考过。
而2017年夏天去北京刚刚考到了五级,信心满满的舒晓峰就发下宏愿——两年之内考到满级。有两位朋友不信,就跟舒晓峰打了一个一万元的赌——以2019年夏考为限。
舒晓峰收藏的部分古琴。
舒晓峰在向小朋友讲解瓷器画。
那一段时间,舒晓峰练琴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时候干什么事情,就是憋着那一口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年初冬考,舒晓峰一举拿下了六级和八级。
然后,胜券在握的舒晓峰就主动撤销了这场“赌局”。在说起这段“趣事”时,舒晓峰表示,他还是非常感谢朋友的“激将法”,让自己看到了潜能——在2018年8月2日的夏考中,舒晓峰获得通过,如愿拿到了古琴十级的满级证书。
寻琴:一共收藏54种古琴
在弹琴的过程中,舒晓峰还渐渐迷恋上了收藏古琴。俗话说,有钱难买心头好。人,一旦痴迷上了什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收集自己喜欢的琴,舒晓峰也几乎达到了疯癫的地步。
一张中等以上的古琴,大概需要一万元。明明已经囊中羞涩,可是在发现新的古琴样式,舒晓峰还是心痒难耐、无法割舍。只要有了进项,千方百计也要买到手。
当手中已经有四十多种古琴的时候,舒晓峰对琴的外形也不再那么执着了,而开始更加注重古琴的音质和音色。
截至目前,舒晓峰一共收集了54种不同样式的古琴。
教琴:让更多人享受古音的精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和古琴相知相伴相互纠缠的33年间,舒晓峰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他44岁开始系统学习古琴后,人生进入了新的境界。
坐在古琴前,乐曲像山间小溪一样从指尖汩汩流淌……“每天的弹奏,对我来说是一种休闲和放松。”此外,让舒晓峰惊喜的是,以前一直坚持的书画和撰写古体诗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朋友说,画风和诗的韵味一下子进入了新的境界。”——他好像进入了“全面爆发”和“人生开挂”状态。
舒晓峰从内到外的变化,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他们纷纷向舒晓峰讨教。舒晓峰创办了琴画馆,工作之余和一帮朋友一道切磋琴艺。
为了与时俱进方便更多的同好一起学习交流古琴弹奏技艺,舒晓峰还开通了线上教学。“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19岁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多个省份,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在谭嗣同的身上背着两样东西,一口宝剑,还有就是一张古琴……”2023年12月30日晚间,在一场古琴教学直播课上,舒晓峰开始讲述关于古琴的典故故事。
舒晓峰介绍,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古琴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被赋予了非常多的象征意味。
在舒晓峰的古琴培训班里,有很多单位的老总和企业高管,这些每天奔走在各种会议和签约现场的时代弄潮儿,也会静静坐在古琴前凝神静心、思接千载——对于很多快速奔跑的人来说,弹奏古琴不亚于一场修行,可以让时光慢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新的一年里,舒晓峰希望能在继续寻找古琴的过程中,接受到更多来自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一起领略古乐的雅韵,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记者手记:生活需要和谐的节奏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肖邦将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辞退了。这个工作人员是一名朋友推荐的,朋友见到肖邦问起此事,“这个孩子年轻干练,考虑问题严谨细致,为何将他辞了呢?”肖邦说道,“你不知道,这个人让我烦躁。他在拍打我帽子上的尘土时,胡乱拍打,一点节奏都没有。 ”
对于肖邦这样的音乐大家,他希望周边的整个世界都能按照和谐的交响乐一样起舞,哪怕是拍打帽子上的尘土。
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门外叮叮当当响起铁器的敲击声,外公侧耳听了一下,皱着眉说,这个人不像个真正卖油的,敲得荒腔野板,一点路数都没有。后经证实,原来卖油的老头生病了,当天是他的外甥在代劳。
一生生活在乡野的外公,也深知节奏之妙呢。
行走在滚滚红尘中,能保持自己行走的节奏不乱方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有一些不在我们掌控之中的东西会在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生活。
自称是“古琴业余爱好者”的舒晓峰表示,他只是一个“古琴导游”。在这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乐器面前坐下来,凝神静心、侧耳倾听,也许可以听到来自古代的声音,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和谐节奏。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陶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