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4月24日,合肥中院发布了2023年度合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一起“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案件,颇有关注度。
据了解,被告黄某原系原告某技术公司的员工,某技术公司主张,因被告黄某在该公司任职期间,将包含“某项目开发具体的启动时间、投片数据及达成良率的时间”的技术信息及“供应商”的经营信息的邮件私自外发至其个人邮箱,其行为侵犯了该公司的商业秘密,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黄某停止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某技术公司诉称的技术信息及经营信息符合商业秘密的法律构成要件,属于该公司的商业秘密。被告黄某未经公司许可,将被诉信息转移至非公司所有和控制的电子邮箱,给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带来潜在威胁,可能增加竞争风险,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构成“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遂,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黄某立即停止侵害原告某技术公司的涉案商业秘密,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4月24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合肥中院获悉,在该案中,被告公司索赔51万元,但“基于对(涉密)风险的评估,实际判决赔偿1万元”。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审判员王成玮解释,发送至个人邮箱看似没有损失,但属于“放任行为”,也构成侵权,将此案作为典型案例也是希望可以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