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徽派 »

隋氏唢呐声动亳州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隋氏唢呐,安徽三大唢呐流派之一,发端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七代传承至今,已然成为亳州的一张文化名片。2015年,隋氏唢呐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隋氏唢呐被正式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新闻《徽派》栏目来到亳州,走访了隋氏唢呐集大成者隋兰魁先生的多位亲传弟子,并对话隋氏唢呐代表性传承人隋景山教授,探求这一民间艺术流派赓续至今仍热度不减的内因。

隋兰魁先生(中)与长子隋景泉(左)、次子隋景山早年合影。

隋氏家训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这是隋兰魁生前经常告诫子女们的一句“老话”,因为他本人就是凭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走过了旧社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并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抓住了将家传技艺发扬光大的契机。

让隋兰魁先生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几个子女和侄儿、侄女乃至外孙女,都听从了自己的安排,不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传承了吹奏技艺,而且每个人都发展得很好——长子隋景泉被招进当地的梆子剧团,当上了演奏员;次子隋景山从省艺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在省内外开办过多场个人音乐会;小女儿隋萍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在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是业界公认的“中国唢呐一枝花”。

“中国唢呐一枝花”隋萍萍指导学生。

隋景山教授回忆称,他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唢呐、笙、闷子等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父亲忙时就跟着已经在亳县梆子剧团担任演奏员的大哥隋景泉后面练功。1979年,隋景山考入了省艺校,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刘凤鸣先生,深得刘先生真传,而他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尽得安徽三大唢呐流派真谛。1982年,隋景山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母校盛情挽留,成为了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唢呐专业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艺术水平,他后来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成为我国著名的唢呐教育家陈家齐教授的入室弟子。为了让民族音乐及演奏技能世代相传,隋景山在严谨治学的同时,还曾数次北上南下采风,遍访名家,深入地与各地民间艺人交流,并将自己的所学及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同时他还创作出了唢呐曲《思乡》《金秋赞》、闷子曲《八板》、笛子曲《闹花堂》、双管曲《盼归》、笙曲《月舞》等备受同行赞誉的佳作。

当下隋景山教授正在忙的一件事,就是整理父亲生前吹奏过的传统乐曲,尽快出版《隋氏唢呐经典乐曲和吹奏艺术》一书。

开班办学

“小喇叭”吹出一片天

在隋景山的儿时记忆中,父亲隋兰魁“特别忙”——要么在演出,要么在教学点指导学生。“我父亲是1949年就开班收学生了,后来中断过一段时间。”隋景山说,自己和大哥在申报市、省两级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对父亲的艺术人生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父亲是在1976年重新开办唢呐培训班的,“他一直坚持了27年,有据可查的培训班就开了36期,前前后后教了好几千学生。”据不完全统计,隋兰魁先生亲传弟子已逾四千人,再传弟子更是多达五万之众,他的学生不限于亳州地区,邻近的江苏、河南两省也有很多家长幕名带着孩子前来拜师学艺。

“这些学生艺满出师后,回到各自的老家,或是组建了演出团队,或是考进了艺术学校,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隋氏唢呐。”隋兰魁先生的长子隋景泉告诉记者,随着隋氏唢呐的声名远播,山东、河北甚至东北三省都有学生上门拜师。对于每一期学生,无论亲疏远近,隋兰魁都是一视同仁,毫无保留,恨不得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学生。这一点,也在对隋兰魁先生的弟子——古井唢呐艺术学校校长熊建波的采访中得以印证,“老师带我们的时候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对我们要求很严。他说,人家大老远地跑来,诚心诚意地学艺,你就得把教学搞好,对学生负责。”

隋氏弟子

感念师恩,不忘传承

人物一:熊建波

与古井老厂一墙之隔,是熊建波担任校长的古井唢呐艺术学校,由自家的老宅子翻建而成。虽然隐于巷道之间,这所学校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吸引了许多周边及至河南、江苏的“半大孩子”前来投师学艺。

记者赶至学校时正值教学时段,熊建波校长正在镇外的一处杨树林中指导学生练功。“唢呐吹起来好听,但练习声音太吵人,会影响邻里关系,所以只能在离村镇远的野外练。”熊校长说,眼前的这批学生来自省内的淮北、蒙城和邻近的河南周口、禹城,“都是农村的孩子,父母想他们学个技艺,学成回家后很快就可以搭班演出,因为我们这一片,红白喜事基本上都会请个唢呐班子。”

熊建波小时候先是跟着父亲学吹唢呐,到了11岁正式拜师隋兰魁先生,“学了整四年出的师,15岁就开始登台献艺。”因其悟性过人,而且尤擅唢呐咔戏、戏曲,熊建波很快就在民间有了些名气,17岁便被请到河南虞城搞唢呐培训。“开始都是人家把培训班拉起来,我去教学。但成家以后,也不能老在外面漂着荡着,就想在家门口办个教学点。”他坦言自己的首期培训班开办并不容易,“那时候交通、通讯都不方便,就靠一张嘴和一辆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打听,看哪家有想学艺的孩子,好不容易拉到了13个学生。他们在我这里学得很扎实,出师以后很快就能挑起一个小唢呐班子接活挣钱了。”

靠着第一届学员积累的口碑,后面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如今熊建波的古井唢呐艺术学校不仅规模扩大了,而且课程安排上也在与时俱进。“一开始光教人吹唢呐,太单一了,农村办事兴用电子琴了,还要配上歌舞,所以我又增加了电子琴和舞蹈课程。”熊校长还有一件事特别自豪,“2012年我们的学生参加全省皖派唢呐大赛,一下拿了五个一等奖,人家说这叫‘大满贯’。”开心之余,熊校长喊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祖孙三代人一起在学校院内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绝活,用唢呐吹奏了一段戏曲。而这也让记者更加相信,隋氏唢呐在民间果然传承有人。

人物二:柳春梅

柳春梅是隋兰魁先生的外孙女,也是颇得他喜爱的学生,6岁时,她就被姥爷带到台上演出,上过报纸、广播,还跟领导合了影,被称为“小神童”。

柳春梅跟在隋兰魁先生后面学了十多年唢呐,18岁出师后就开始边接演出边带学生。“我一开始在娘家开班,成家以后又把培训班办进了婆家,人家都知道我是隋氏唢呐的传承人。”据她介绍,从1996年开始,每年她会做两期培训,“学员少的时候有二三十个,多的时候有八十多个,有河南开封的,还有山东那边的,吃住都在我家。”柳春梅家里还有三十多亩地,虽然开班教学比较忙,但她从未因为搞培训误了农时。“该收收,该种种,农活不能丢。”淳朴的话语,道出了庄稼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凭着开班和演出的收入,柳春梅把家里的房子翻盖了,还购入了两辆演出专用车,招兵买马办了家演出公司。对于自己的姥爷兼恩师隋兰魁先生,她是发自内心地感恩,她明白,能过上当下红红火火的小日子,都得归功于老爷子十几年手把手地教学指导。如今,她也把这门技艺传给了自己已成家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大皖新闻记者 王文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