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及时语 »

及时语 | 院士不是“万能权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了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实施的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明确规定: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9月5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院士,自然是其所在专业领域的权威人物。无论在专业领域内发表学术意见,还是参与评审、评价、推荐等活动,无疑具有重要话语权。而一旦跨越专业领域,其实院士就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对专业之外的问题完全不了解或者说一知半解,自然缺乏话语权。

但在现实中,在某些跨领域、跨学科的活动中,不乏部分院士的身影。而在社会上,某些人某些机构为了利用院士光环达到某种目的,就想方设法邀请院士参与和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活动、商业活动。在此背景下,上述《规范》做出禁止性规定,很必要。

《规范》新增的“禁止行为”明确,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这不仅是对院士行为进行合理化约束,也是提醒社会机构不要邀请院士参与和其专业无关的活动。

禁令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院士的光环虽然很耀眼,但只能是其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而不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万能权威”。作为院士群体,要认识到自身所长和局限;作为社会各界,也要认识到,院士的头衔并不是可以随便利用的工具。

禁令进一步维护了院士称号的学术性、纯洁性,使院士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充分“发光发热”,同时防止非专业领域的问题污染院士荣誉的纯洁性。因为院士称号也是一种集体荣誉,决不能允许任何个人对院士这一群体荣誉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

但要指出的是,禁止院士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并非禁止院士参与非专业的一切活动,只是在参与其他活动时应当恪守“专业”原则,即只能发表与自身专业有关的学术观点,不宜发表跨越专业的学术观点。

众所周知,近年来部分专家被冠以“砖家”,原因之一是作为专家说的话并不专业,有的成为笑料,有的引发众怒。专家观点也要回归专业领域。

所以,希望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专家,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发表学术观点,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冒充跨领域的学术权威,没有人是学术领域的“万能专家”。

作者:丰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