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称“贩卖焦虑”的罗振宇,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巅峰时期已经过了。
上市梦幻灭之后,他向公司发了封全员信,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余生想做个守摊的人。
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先行者,罗振宇曾引领了互联网的创业风向。
短短几年,这位自带流量的知识网红,似乎磨平了心气。从宏大的商业理想,到只想守好眼前的摊位,一种“淡人”的感觉呼之欲出。
罗振宇 图片来源:罗振宇个人微博
如今罗振宇,影响力不同往昔。他立誓要讲到70岁的史诗级巨制节目《文明之旅》,热度一般。就连自嘲“巅峰已过”的话题,也没有引发多少波澜。
这是不是意味着,知识付费这个行业的风口小了?
一
2012年,罗振宇打造的长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在网上爆红。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魅力,让他积累了大量粉丝,三年后在水立方举办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门票被一抢而空。
在“知识教主”罗振宇走红的同时,知识付费的概念,也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起来。
罗振宇能够一炮走红,个人的知识积累、口才和魅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确实踩准了时代的风口。
在《罗辑思维》推出之时,智能手机正在掀起移动互联网的新浪潮,流量不断向移动端转移。尤其是公众号、小程序、App的兴起,为知识内容的传播提供了绝佳载体。
上下班通勤时,在公交、地铁上,打开手机,观看最新一期的《罗辑思维》;或者午饭时间,用罗振宇的讲解来“下饭”,碎片化的时间,也能被知识填得满满的,这种学习的满足感太有诱惑力了。
很多人批评,知识网红是在批发“二手知识”。其实是不是“二手知识”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内容的生态下,庞杂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有太多的人需要有人替他们筛选信息了。
只要是知识,哪怕二手、三手,也都有它的市场和价值。也正因如此,知识付费成了那几年火热的创业和投资概念,涌现出了樊登等一众顶流。
樊登 图片来源:樊登个人微博
那些“等菜上桌”的用户,愿意花钱买内容。这种知识饥渴症,背后是对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刻焦虑。
有机构统计显示,35岁以上的群体购买知识付费服务的比例为40%左右。中年群体大部分已成家立业,职场上则面临着“35岁危机”。
一方面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的行业、岗位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面临淘汰风险。内外部压力叠加之下,人们希望通过知识付费的手段,去缓解焦虑和迷茫,寻找解决之道。
数据显示,在被称作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多达73家相关公司先后成立,知识付费成了一片蓝海。
二
今天,知识付费依然是一个热门的赛道。
从元宇宙、区块链到ChatGPT、Sora,每次新的技术变革,都会打开一个内容创业的窗口,一个又一个行业导师冒出来,教你如何搞直播带货,如何进军AI领域搞钱……
Sora爆火之后,李一舟登上风口浪尖,这位被指圈钱割韭菜的知识网红,之前光靠售卖AI课程,一年内的销售额最高达5000万,令人咋舌。
Sora爆火带来大量的“知识分享”
当然,就像李一舟所遭遇的争议那样,如今的知识付费领域鱼龙混杂,知识网红在舆论场往往是毁誉参半,甚至知识付费的概念,都被涂抹上负面的色彩。
与之对应的是风口的收窄。
罗振宇思维造物折戟IPO,2022年终止上市,活跃用户数也逐渐下滑;号称“最会赚钱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旗下的巴九灵借壳上市失败……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时代的发展。罗振宇说自己的巅峰过去了,放在互联网发展的坐标上来看,其实也是因为知识付费这个行当,风口的确小了。
知识付费高度依赖个人化的IP,有着很重的偶像经济属性。现实地讲,哪怕是那些头部的知识网红,很多粉丝愿意付费充值,未必是奔着学知识去的,更多的是为偶像情怀埋单。
知识付费的生意要持续增长,就离不开持续的内容输出。如果一个IP的内容生产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高频次地输出新的观点和信息,于是就只能贩卖焦虑。
对偶像的拥趸们来说,内容到期了可以续费,但内容空洞、同质化,端上来的是刚吃过还没消化完的“隔夜菜”时,偶像导师变成了焦虑制造者,指望他们无限续费当然不现实。
而对那些真的想学习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也会发现一个事实:
由知识网红整合来的种种创业经验、成功密码,阅读、观看时让人醍醐灌顶,带来极大的“饱腹感”,但并没有多少实践价值。所谓的获得感,是相当浅显的,学完后更加焦虑、彷徨了。
就像Sora,它现在只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就连美国的OpenAI公司,也在焦急地寻找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出路,你又如何指望李一舟的AI课程,能够为你指明创业方向呢?
所以,知识付费行业的风口小了,本质上是因为这个行业创造的增量价值小了。
三
说白了,知识付费带来的满足感,与其说是源于知识的传递和习得本身,倒不如说是它让人处在一种“我在学习”的状态下,进而少了一些不思进取的负罪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治疗焦虑症。
在消费日益理性的当下,花费高价购买网课,买到的不是真知识,而只是情绪价值,这门生意自然吸引力下降。
知识付费行业泡沫破灭,其实不是坏事,至少意味着告别了最初泥沙俱下、野蛮生长的阶段。
只有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牌,才能淘汰那些东拼西凑、贩卖焦虑的伪导师,将那些优质的内容生产者留下来。
我一直坚信,好的知识,永远有市场。
接下来,好好生产内容,提高知识的质量,将是知识博主的唯一出路。(安徽时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