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1月的深秋,新塘村稻田里有些空荡,水田里被阳光反射的波光粼粼,一条水泥路沿着史河总干修进了村里,一辆洒水车“滴滴滴”的工作着,给水泥路洒水除尘。沿着水泥路进村,路面干净整洁。不远处,时而有一群群麻鸭一摇一摆的行走在田埂上,畅游在水塘里。
和贫困户聊天,成为张大伟基层工作的一种方式
新塘村位于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自古水系发达,仅挨着史河总干,即使如今年大旱,新塘村绝大数村民组也没有怎么受灾。
2017年5月1日,国网六安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小分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大伟和他的队员江超、王超第一天到任,他们是第七批派驻驻贫困村定点扶贫的工作队,他们的任务,很明确,打赢脱贫攻坚战。国网六安供电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深入一线,查看扶贫成效,公司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不遗余力的支持扶贫小分队,提供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张大伟是国网六安供电公司的一名老同志,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而真正深入农村,在农村定点扶贫,他也是头一遭。但在面临公司的推荐时,他却没有犹豫,痛快的应了下来。“工作总是要有人干的,责任也还是要担的。”
利用史河总干渠水系的优点,发展水产养殖
这一呆,就是2年多。张大伟在初来新塘村里,对这边地形地貌、村民民情一无所知,他带着两名队员挨家挨户去走访,白天没人,就夜里去,工作日没人,就周末再去。3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这12.7平方公里的村庄。“去了村民家里,他家的狗不咬你了,说明是熟悉了。”张大伟开玩笑说。
在张大伟看来,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踏实为老百姓干事情。几个月走访下来,他们也大致清楚了新塘村的情况,“整个村子基础设施差,在册贫困户有12%左右,村里没有集体经济,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张大伟分析了村情后,决定,从群众反映呼声最强的地方,期盼最大的地方着手,将基础设施补差补全。“村里用电可靠性差,夏天空调用不了,甚至有时候电扇都转不动。”张大伟说,还有人跟他们反映,电饭锅里的饭煮不熟。尤其是刮风下雨天,容易出现断电现象。
这成了张大伟认为最好的工作突破口。张大伟和队员积极跑动起来,去帮村里争取资金和项目,把村子的电网纳入电网改造项目。截至2018年底,新塘村台区基本改造完成,农民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基本解决了。
电解决了,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难题。在张大伟和村干的积极努力下,申请了十年的“横坝支渠”修通,帮村民们留住了水。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致富还得靠产业。张大伟与村两委谋划,发展新塘村的主导产业,在摸索中,他们决定利用水系发达的地理优势来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引进外来养殖大户,目前,新塘村已有两家相对有规模的企业,新塘村也形成了“三虾”产业:罗氏沼虾、澳洲淡水小龙虾、稻田养虾。
张大伟和一户贫困户(已脱贫)了解情况
比如,罗氏沼虾养殖户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有养殖面积500多亩。2018年,有40户贫困户通过政府担保,获得5万元无息贷款,入股“罗氏沼虾”,年底,每户拿到了4000元分红。企业季节性用工,也会优先聘用贫困户,在里面放苗、养虾,又可以多拿一份报酬。
除了“三虾”产业,张大伟鼓励大家积极养殖麻鸭、山羊等家畜家禽,贫困户达到一定规模还有额外补贴,这一号召,村子里有100多户加入了进来。家禽养出来了,但是销路,又成了一个问题。一般农户主要靠市场上零售,但销路较小。
张大伟又和队员们当起了“促销员”,他们联系国网六安供电公司的食堂采购,还发动公司的员工自发购买,去年年底,一次性帮忙销售了近6万元麻鸭和山羊。
张大伟和同事在田埂上了解养殖情况
今年,麻鸭又可以出栏了。张大伟提前制定了员工自采计划,大力宣传起来,就希望让养殖农户们拿上一个好价钱,过上一个好年。
两年多的踏实驻村扶贫,此时的张大伟不管走到哪里,总能被村民一眼认出。“家里来的不知道多少趟了,在外面碰着,我也能认识啊。”村民的热情,是张大伟用“真心、尽心、用心”换来的。张大伟常说,“作为一名供电的老同志来说,既然来当了这个第一书记,就要以身作则,给工作队,给村干们,做个表率,我们是党培养的,就应该身先士卒。”
张大伟扶贫的路还没有走完,他在新塘村还规划有宏图。他希望新塘村的三虾产业做强做大,他希望尽快培育出新塘村的集体经济,让村子真正可以自我造血,他更希望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的相结合起来,带领村民们脱离温饱,奔向乡村富裕。
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