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讲述者:王琪 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安徽省第二人民神经外科ICU护师
地点:金银潭医院危重症ICU
时间:2020年2月29日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三十三天,大年初二夜里十一点多护士长在群里说现在急需重症护士支援武汉,义无反顾报名,很多人都问我怎么想的,实话实说没怎么想,这本就是我该做的,作为第一批安徽驰援武汉重症护理组与医疗队,我们在初三乘坐深夜的高铁,承载着无数的期盼与支持走上了抗疫战场。
我还记得上班第一周特别不能适应,穿防护服的第一天,进入icu的时候很丢脸,第一句就是我受不了了,呼吸不过来,我可能要出去,说着这句话,但还是舍不得出去,舍不得浪费防护服,舍不得把工作量加给战友,就一直坚持到了下班,下班后脱了防护服,身上都是汗水冷的不得了,脱下口罩也都是印,有的甚至有破损有泡,到后面我们都适应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去干每天高压高强度的工作。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在南六icu,我结识了一批生死之交,有一起来到金银潭的50个重症队友,每天下了班互相问候互相鼓劲,还有南六里来自十堰的唐组长在护理最重的病人的同时还指导我CRT和ECMO,有金银潭的郭老师,她说等我们再来武汉要请我们吃小龙虾,喝藕汤,我们省中医的于老师和蚌医的王老师,我们互相帮助,我只能尽力帮大家分担压力,还有很多很多的战友,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也蛮默契,一起完成南六icu高护理量的工作!
三十多天的日日夜夜,汇聚了很多很多的感动,感触最深的患者们求生意志,想活下去是每个患者的本能,每天上班我们能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握住他们的手鼓励他们,因为有的叔叔阿姨是清楚的,就是呼吸很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我们每做一样护理他们都要感谢,都会竖个大拇指,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会增加他们的信心。还记得我刚给一位阿姨处理完大小便,她隔着无创面罩说了一句话,说句实话他们的很多需求我们全靠猜,当时我是真的汗都出来了也没猜对,最后她翘起面罩一角说了一句谢谢你辛苦了,哇,当时是真的忍不住。
每当看到自己护理的患者症状好转了,能转轻症病房了,还在战友的日记里看到他们继续充满信心配合治疗,有的甚至可以联系家人联系社区回家了,这就是对我们付出最大的回报!
还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事,最开始的时候我不会骑自行车,夜里一点多下班没赶上大巴,同组的老师就在深夜零下陪我走了四十分钟走回了住处,后来武汉地区就给我们协调了很多爱心司机,感谢他们白天夜里的接送,刚来武汉什么都缺,有汪大哥,彭经理帮我们协调,每天也都有家里人、朋友、同事的问候,我还记得科室给我发的加油的视频,真的是每一样汇聚的都是爱。
对我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护理的病人病情加重,面对病人逝去时的无能为力,我们看多了生死却依旧无法释怀,我曾经接连几天受到打击,感谢我的战友,我的朋友们的关怀与疏解,悲伤之后拥有的更多的是斗志,我们必须鼓起精神来,因为有更多的患者在等着我们,我希望除了给予最好的治疗,还能给予最好的精神鼓励来帮助他们战胜病毒!
有人问我这么辛苦危险可后悔,我想说,再累的时候也没有后悔的念头,国之大事义不容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生命是最宝贵的!而这次抗疫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现阶段我们在休整,养足精神,迎接接下来的战斗,寒冬已经熬过,胜利就在前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 整理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