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5月25日,出生湖北、目前在合肥工作的刘冬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温州治疗的8岁女孩因此获得恢复健康的希望。31岁的刘冬冬成为今年合肥市第3例、也是合肥市累计第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老师孩子的去世,让他感触深刻
31岁的刘冬冬是湖北人,201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在湖北省红十字会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他对于“造血干细胞”了解的并不多。直到2016年,刘冬冬在成都读研期间,一次学院会上,指导员告诉大家,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生病了,是一种凶险的血液病,动员大家伸出援手、捐献血小板,那也是刘冬冬第一次无偿捐献血小板。
遗憾的是,老师的孩子最终没能救回来。“后来,老师在群里向我们表示了感谢,但从言语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老师的悲痛。”刘冬冬说,从那以后,他对于献血有了更深刻的感触,“我觉得献血对于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患者,或许能给他们带来希望。” 从2016年开始,刘冬冬坚持每年两次无偿献血,“希望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别人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
2018年,刘冬冬来到合肥参加工作。2019年11月,刘冬冬接到了合肥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当时挺意外的,时隔多年居然能配型成功,觉得这或许真的是一种缘分。”后来,刘冬冬又进行了血液高分辨检测和体检,一切都很顺利。本来以为很快可以捐献,但受疫情影响以及患者病情实际,最终捐献的日子定到了2020年5月。
“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为患者提供帮助”
捐献前,刘冬冬要提前住进医院做准备,通过打动员剂的方式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单位领导得知刘冬冬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十分支持,让他把工作交接给其他同事,安心捐献。同事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围着刘冬冬问具体的捐献过程,有的同事听完后表示准备去登记入库。
住院期间,刘冬冬想了很多,“世上好人蛮多的。我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多,只是患者需要,而我刚好有。”在他看来,如果每个人都对世界抱有一份善意,并付诸行动,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一个善有善报的世界,人生不如意就会少去很多,“希望未来会更好!”
由于还处于疫情期间,医院管理比较严格,捐献期间,单位和朋友没能前往病房陪伴,家人也不在身边,刘冬冬还是很开心,“没事,有红会的志愿者经常来陪我呢。”刘冬冬表示,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几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为血液病患者提供帮助。”
捐献完成后,承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刻被送往温州。对于患者,刘冬冬送出了这样一段话:“虽然你小小年纪确实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但这份痛苦你都能忍受并生存下来,那么未来一切的苦难都难以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希望你抱着对世界的希望,开始灿烂的人生!”
张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韩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