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7月21日上午8点45分,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1岁的谢旋安静地躺在床上,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
家在宣州区敬亭山街道林场村的谢旋是厦门集美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谈起为什么要加入“中华骨髓库”,谢旋用“偶然”这两个字来回答。“去年5月份我在学校献血的时候,看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宣传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带着这样一个简单的初衷,谢旋申请加入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并在当天配合完成了血样采集和登记入库工作。
今年2月份,谢旋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他的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没有犹豫,谢旋当即同意配合进行体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刚接到通知时又惊又喜,一想到能让一条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就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谢旋说。
谢旋的家人在得知消息后,担心影响到他的的健康,不同意让他捐献。“我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和他们说这个捐献过程,还给他们看了很多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人的采访,希望让他们放心。”谢旋说,他还找来了发小帮忙劝说家人,在他们的耐心劝说下,谢旋的家人最终支持了他的决定。
今年6月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再次打来了电话,与谢旋确认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情况。经过采集高分血样、体检等一系列工作,谢旋终于顺利完成了捐献前所有的程序。
7月16日,谢旋正式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做术前造血干细胞动员。7月21日上午,捐献正式开始。谢旋的母亲陈玉荣来到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见到谢旋时,他的双臂都插上了输血管,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作,鲜红的血液从右手静脉流出,为了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谢旋需要保持这样的姿势3个小时左右。
经过整整3个多小时的采集,当天中午11点55分,谢旋成功捐献了14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谢旋的身体素质挺好的,一共打了9次动员剂,都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这14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由专人送到需要移植的患者所在的医院,去挽救患者的生命。”血液内科医师严家炜介绍道。
看着儿子安全完成了捐献过程,陈玉荣终于放下心来。“住院这几天我每天都要和他视频,本来前几天就想请假过来,然后他一直说没什么问题。之前就是怕会对他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今天来了之后看到他的状态蛮好的,我也能放心。”
在大家的陪伴下,谢旋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也始终带着微笑。“其实对我来说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对被救助的人来说确是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以后还有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我还是会愿意去做。”谢旋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今天从宣州区红十字会了解到,谢旋是宣城市第7例、宣州区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目前,这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在24小时内救助一位血液疾病患者。
朱蔓妮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曹庆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