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20年11月12日上午9点,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三江口的原花溪饭店区域,将举行屯溪老大桥(镇海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的开工仪式。11月11日,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现场探访时看到,项目施工企业以及大型机械已经进场,施工准备工作以及开工仪式准备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
国家专项资金补助,原貌修缮
屯溪镇海桥修缮工程计划工期14个月。2020年11月正式开工,2021年2月完成基础部分施工,确保基础工程安然度汛。2021年12月,全面完工。 该修缮工程总资金约4980万元。经向国家文物局大力争取,该项目建设相关费用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全额补助。施工过程中,将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施工过程可追溯、可复查。
此次,主要是对镇海桥的桥梁本体、两侧影响范围内的驳岸挡墙、游步道及埠头的修缮。此前,在文物保护、涉水工程等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省市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权威专家论证会,就其中技术难题、修缮细节反复讨论、深入研究,不断修改完善。此次修缮,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坚持不改变原有建筑特征,尽最大可能保存原有历史信息,尽量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
引入现代技术与材料,确保绝对安全
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原则下,局部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等最小干预措施,确保结构稳固,排除现有对桥梁造成或可能造成破坏的不利因素和隐患,力争在修缮工程全面完成以后能做到真实、原真、完整的反映镇海桥的历史状态。 考虑到原松木梅花桩基础在极端水文条件下安全性薄弱,且未落到持力层,加上90年维修的墩身护角底部被冲空,护脚多处断裂,因此基础部分利用现代工艺进行优化,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混凝土承台。墩身及桥面仍采用原砌体结构,但墩身内部设置加强措施,从承台起增加混凝土结构柱,墩身砌体结合结构柱一起,保证桥体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 黄山市有关部门表示,将加强修缮工程的质量管理,加强原材料把关,尤其是对打捞出的石构件进行强度检测,确保所用材料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项目施工以一次性验收合格为标准,力争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的典范。
各方重视,古桥新生“提速”
今年7月7日,受洪水持续冲刷及长时间高水位浸泡等原因,屯溪镇海桥水损严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事,黄山市立即组织石料抢救与现场抢修维护工作,启动镇海桥修缮工作。 其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派员实地了解情况,对修缮工作大力支持。黄山市委市政府迅速决定,加快推进屯溪镇海桥修缮的各项前期工作,并要求“顺应群众期待,把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黄山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成立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邀请水利、结构、桥梁、古建、徽学等方面的专家组建工作指导组,确定项目业主单位,加速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7月17日和19日,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自愿对镇海桥附近水域探测,基本查明构件、石料的散落区域。9月7日,全面完成镇海桥落水石构件打捞,打捞石构件约4565.44立方米,可利用率约80%。 黄山市及时向国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上报项目修缮计划书,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多次专程赴国家文物局汇报对接。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下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镇海桥修缮工程同意立项批复。8月6日至11月6日,屯溪镇海桥修缮工程在市发改委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洪水评价报告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相继通过。 此前,已完成项目设计招标,项目施工监理招标。完成修缮工程EPC(设计、采购、施工)招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吴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