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人脸识别等为代表的身份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地推行“刷脸”进小区。可“刷脸”给人们生活带来 方便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得到保障?在今年省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建议:本地尽快制定相关法规或规定,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 范围,并且采取措施确保人脸识别信息的安全性。
省人大代表方书莲:
人脸识别有助于智慧小区建设
“我觉得人脸识别对智慧小区的建设是有必要的。”省人大代表、潜山野寨中学教 师方书莲告诉记者,人脸识别进小区,有利于规范小区管理,保障小区居民生活安全。
方书莲认为,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对于人脸识别进小区这项措施,可 能有些居民会担心信息泄露,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方书莲建议,在实行人脸 识别进小区这项措施之前,相关部门应该对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打消居民心中的 疑虑,这样居民对此也能理解,也有利于工作的推行。
“对于人脸识别进小区,我觉得物业应该是实施部门,居民信息内容应该由政府 相关部门来管理。”方书莲表示,在实施这项措施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管 理,不能产生管理松懈的情况。
省政协委员王永红:
应立法规范 “人脸识别”的应用
“目前关于人脸识别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人脸识别的数据管理不严密、数据容易泄露 等。天津、南京、杭州有出台政策,禁止强制和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省政协委员、合肥工业 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王永红认为,由于人脸识别数据库关系到公民隐私和 国家安全,有必要在人脸识别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等方面加强管理和规范。
为此,王永红建议将人脸等识别信息应用纳入相关法规条例。“加强人脸技术应 用的规范性。”他认为,人脸识别的应用单位需要经过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才 能实施,审批要对人脸识别的使用必要性和使用场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最大限度地 防止扩大滥用;进行数据采集前应进行提示,确保知情权,非必要不得强制应用,确保 信息在规定范围内使用。
其次,对人脸识别技术产品和单位进行认证管理。可由政府指定专业机构或者 部门作为技术认证单位,对各项人脸识别技术、数据服务器等产品和企业进行认证管 理,对其技术和产品的指标、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认证,设置企业准入门槛。
此外,还应加强对人脸识别数据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人脸识别数据应受主管部门监 管,存储在批准的地点和设备内,必须要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并确保数据安全。”王永红 说,针对利用人脸识别数据进行违规应用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根据法规条例进行处罚。
省人大代表汪海:
统一部署,确保数据使用安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推进,智慧社区正在加速落地建设 中,合肥也在紧锣密鼓部署和推进。但现状可能是关注智慧社 区的用户较多,但真正体验智慧社区生活的用户极少。而且大 家对其中感知最为明显的进出小区 ‘人脸识别’系统依然存在较 大的担忧。”省人大代表汪海认为,推进智慧小区建设从出发点 和成效上来说,一定是奔着加强社区安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目 的去的。
“政府推进筹建的民生工程,百姓仍旧有这么多疑虑,还是 源自项目推进中的宣传缺失,导致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因此, 汪 海建议政府加强对智慧小区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从根源上打消 疑虑。此外,政府统筹建设的民生工程,项目招标以及流程和资 质上的把关自然是相关部门的重中之重,切勿采用低价竞标导 致项目建设单位资质层次不全,造成隐患,好事变坏事。
汪海建议,合肥市各区统一部署,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设 备,并做好宣传引导,采集后的数据信息直接传输到公安部门, 小区不留存人员数据。对承建单位、物业保安服务单位签署数 据安全承诺书,确保数据使用安全。
“其实,智慧小区只是智慧生活圈的一个小小模块,任何的 新事物都需要大家用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和接纳,未 来智慧养老、社区O2O、物业家政等运营服务必将走进大家的 视野,会收集和沉淀更大范围的用户动态数据和生活圈资源, 随 着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我 们也将实现更大范围、更多维度的智慧生活。”汪海说。
倪致远 李雯 何文朔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晓 余康生 刘旸 星级记者 徐琪琪摄影报道
编辑:唐恒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