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由于长期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一直关注“三农”问题, 他经常在实地调研和走访中给农民出一些管用的“点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赵皖平带来的几份建议都和农业有关。
“小农经济面临的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卖难等各种’销售难’,归根到底都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只有8.2%,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时不我待。“赵皖平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新型电子商务为主要市场动力之一推动数字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可能途径。他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并充分利用新电商的力量,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建议利用数字农业推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在赵皖平看来,这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赵皖平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农业的实质,是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提高农业的数字化水平。它包含以硬件为核心的基础层;依托基础层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开发相关应用的技术层;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各个农业领域渗透使用的应用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如何利用数字农业解决“销售难”?赵皖平认为,各类电商平台提供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匹配,推动小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解决市场分割与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及时将需求变化传递到生产端,推动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推动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品质和产量,扩大消费市场。
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农产品从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对接。赵皖平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4.3%。“以拼多多为例,其农产品上行增速已连续5年超过3位数增长,2020年2月以来的相关助农专区即累计成交6.73亿单,帮农民卖出农副产品41.2亿斤。”赵皖平说,数字化的新型电商平台,正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增量通道。
新农商人才严重缺乏,缺少“产地直发”的人才支撑
“截至2020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09亿,但通过互联网上行的农产品规模依然偏小,传统线下批发、零售渠道的数字化水平不高。”赵皖平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主体以2亿多小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价值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非标化、品牌意识薄弱,单户农民较难大规模自主销售。新农商人才严重缺乏,即便在部分特色产区,也缺少“产地直发”的人才支撑。农业专用物流体系发展较慢,田间地头和关键节点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不足,匹配不充分,西部地区物流成本较高。
此外,数字化生产需要长时段、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分析,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生长模型并进行智能决策,目前的小农形态,还难以解决投产比不高的难题,难以获取相应经济收益。
建议大规模培养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新农人
赵皖平建议,政府联合电商平台和研究机构,大规模培养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新农人。政府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给予新农人一定补贴,电商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运营公益课程,研究机构负责开发农产品技术和行业发展课程。以这些新农人为节点,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对小农户为颗粒度的供应体系进行标准化的整合与提升。合作社数量众多,建议瞄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通过精准补贴和培训,扩大其规模和竞争力。新农人可借助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推动全国所有特色产区农产品“触电”上网。
赵皖平还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加快推动田间地头的冷库仓储建设,并指导新型电商平台对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通过规模效应和模式创新,持续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关键堵点。
”区域品牌能有效提升消费者认知度,聚集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赵皖平建议,各地政府多利用各种新型电商平台打响区域品牌。平台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有效地将品牌效应放大,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从“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中,选择有条件的优势农产区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中等规模家庭农场、大型合作社等,建立和扩展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以销售数字化带动生产数字化,推动精细化、标准化种植,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探索跑通订单农业、合作农业、远程农业等先进的农业模式,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安全,打造中国“数字生产”高地。
聚焦“最初一公里”,切实推动农产品源头分级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提出加快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主要围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展开,以提升农产品产区贮藏保鲜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赋予了“最初一公里”更丰富的内涵,更明确地把初级农产品的源头分级、分拣、冷库储藏等初加工,包含在内。
赵皖平在调研时发现,初加工可以大幅降低产后损失率,对小农户的直接增收效应非常明显。“对很多小农户来说,过了这一关,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赵皖平说,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不仅“生长”出了各种具体标准,引导供应链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进行分级,也在生产环节主动探索相关标准,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些源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直连,将能更大幅度降低产后损失率,提升农民收入。
赵皖平说,做好分级、冷库、冷链等“最初一公里”,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产后损失率,提升农民收入。“最初一公里”的各种措施,应该配合“最后一公里”战略,形成“超短链”。通过超短链的方式,让“农田”直连“小区”,不仅可以将“最初一公里”的效果最大化,还可以极大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让农产品以更新鲜、更实惠的价格抵达消费者手中。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和市场创新带来的新增价值。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许大鹏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