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于5月24日上午10时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内举行,殡仪馆内外致哀的鲜花汇成海洋,追思缅怀。人们怀揣崇敬与哀思,希望再送袁老一程。
在过去的12年里,来自安徽的张永玲往返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次,向袁隆平院士汇报工作,而这一次的汇报,却化作无尽的泪水。在告别仪式现场,她在心里向袁老做了最后一次汇报。“我会继承您的梦想,把种业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在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张永玲和同事便赶忙买了从合肥南下的车票。她感到自己“心里被撞了一下”,怎么也不相信,这个喜欢眯着眼睛、面带微笑说话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张永玲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和一起前来吊唁的亲朋来宾们鞠躬致哀。等同行的人走了,她又留了下来,和袁老的家属一起,上前给老人磕了三个头,“非常不舍。”
12年前,因为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中国人的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怀揣三农情怀的张永玲跨行进入种业界,在安徽成立了种业公司,从事杂交水稻研发和推广。“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像国外那样的种业巨头,把中国的种业做成具有世界竞争力,是袁老师对我们的期待。”
这些年,随着中国种业科研的实力不断加强,优秀的品种也推陈出新。张永玲记得,每当她们在杂交水稻工程上取得一些成绩,袁隆平院士总会给予她们鼓励和支持。
有一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三亚的南繁基地举办了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张永玲她们的一个水稻品种Y两优17产量在众多品种中位居第二,亩产近900公斤。“结果出来之后刚好是中秋节,我突然接到了袁老师的电话,他说我们这个品种取得高产,他高兴得很。”张永玲一下被袁老的声音感染到了,在电话里,袁老还分析了她们和第一名的差距,认为除了水稻生育期的差异,这个品种非常优秀,鼓励她们继续进步。
“当时我心里就感慨,这么大的一个科学家,每天那么忙,还愿意就这么小的品种情况主动和我们交流。”张永玲记得,她们每次去汇报工作,袁院士都热情接待,带着她们下地去看水稻的长势,请她们吃饭。袁老对后辈的提携和关心,让张永玲心里格外的温暖。在她看来,这是袁老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深厚感情,“他是真真正正把守护老百姓的饭碗当成终身事业的人”。
今天上午的告别仪式现场,张永玲看到前去拜祭的队伍排得特别的长,看不到头。她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些老人年事已高,由家人搀扶着,不远路程进入现场拜祭。还有人控制不住情绪,蹲在原地,哭成泪人。拜祭现场堆满了送别的鲜花,鲜花上留着民众对袁老的缅怀:“从此以后,碗中有米,心中有您”、“奇迹来自泥土。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张永玲在很多场合听过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还要继续秉承袁老师的期待,追随他的梦想,擦干眼泪,把种业事业继续下去。”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张永玲哽咽着说。
相关新闻:袁隆平院士家属叩谢领导亲朋 答谢辞提及袁老“两个梦”
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24日上午10时在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到现场悼念的亲朋和来宾,也收到了一份来自袁隆平同志家属的答谢辞。在答谢辞上,记者看到,对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家属心存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答谢辞中,袁隆平院士家属提及了袁老的“两个梦”。“家父年轻时就树立了‘让天下百姓吃饱吃好’的梦想,并积极践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理想。在他职业生涯中,党和政府对于杂交水稻事业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各级领导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父亲的‘禾下乘凉梦’逐步变成现实。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也得到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父亲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正在初步实现。”
在答谢辞结尾,家属写道:“家父走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践行家父的理想。秉承您‘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遗愿,砥砺前行,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再次叩谢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及来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陶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