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10月2日下午,63岁的梅新成看老伴带着小孙子在家中玩耍,这让自己有了时间,便来到自家的草绳作坊开始编草绳。草绳的价格不高,挣不了多少钱,可这些年来,每天能守着家人不用外出打工,感受着浓浓的亲情,这让梅新成感到很满足。
梅新成在将席草放入机器中加工成草绳。
梅新成的家在寿县板桥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他的草绳作坊沿着街边,门口晾晒着几捆上午刚编好的草绳,由于这里民风较好,中午放在作坊门口未收,也没有人来偷。“我原来是做草席的,做草席太累,就买了一台编草绳的机器,现在改做草绳十五年了,编草绳的活轻快些,每天还能和家人在一起,和老伴一起带5岁的孙子,这种感觉很好。”梅新成边说边用手把一些席草码开,让它们不缠在一起,然后用刀将粗的一头切整齐,粘点水放入机器中编草绳。
梅新成说他从事与席草相关的行当已有几十年。
梅新成用来编草绳的原料叫席草,当地人也叫灯芯草。席草细长有韧性,是编织夏天用的睡席的很好原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对席草的经济价值产生兴趣,进行野生席草人工种植实验并取得成功。之后,板桥镇很多农户开始种植席草,编织草席、草绳的作坊、公司等也应运而生,由于原料需求量大,板桥镇周边的乡镇也有不少村民种植席草。
草绳编织机是半自动化,席草放入前都要码整齐。
“种席草挺苦的,冬天霜降开始栽,到夏天小暑的时候开始收,如果不及时收割,过时死了的席草也就不管用了,一般在立秋之前要收完。”梅新成说,自己家里种的席草量不大,还要买一些别人家种的席草回来用,现在每天都在家编草绳,编草绳已半机械化了,一天收入大约有七八十元,远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但每天能守着家,还有事可做,也是一种乐趣。
梅新成在将席草切整齐。
在梅新成家对面的,是许大伦家的草绳作坊,作坊里有两台编草绳机器,随着机器的飞速运转,很快编好一捆草绳。许大伦又用自行车轮制成的手摇纺车把草绳从机器上“纺”下来,纺成大捆放在门口晾晒。“这种草绳可以卖到山东等地的编织工艺厂,用来编织篮子、座垫等工艺品。”许大伦说,他做编草绳行当也有10多年了,每天从早忙到晚。
许大伦在用纺车将草绳纺成捆。
许大伦在将席草码整齐。
席草放进机器之前都要码顺、不缠在一起。
在寿县板桥镇有很多加工草绳的作坊。
听说记者想看看编织睡席的过程,梅新成将记者引到不远处的杜万伟家。杜万伟家有26台自动草席编织机,由于赶上国庆节放假,厂房里十分安静,只有杜万伟一人在保养机器,旁边还有几名对草席加工有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
“平时保养机器还要停工,利用这个假期保养还不耽误生产。”杜万伟告诉记者,20多年前,父亲在家生产睡席时只有一台机器,那时他到外地打工,学的也是睡席编织。后来,是家乡板桥席草的香味把他牵回子承父业,购买了20多台机器,还雇了本镇10多人来帮忙加工睡席,在家门口解决了他们的就业,每天还都能有时间和家人团聚。
杜万伟在向游客介绍编织睡席过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寿县板桥镇,像梅新成、许大伦、杜万伟这样从事与席草相关的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创下年产值约3亿元,占板桥镇全镇年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他们守着家园与亲人,从事这个产业,并让这个产业成为板桥镇的支柱产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编辑 王翠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