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亲爱的战友,你们都还好吗?” 江苏一八旬老人珍藏半个世纪前合影想寻找安徽战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2月7日,来自江苏无锡的80岁老人陶浩明向本报传来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陶老告诉记者,这张有约300人的集体照于1971年底拍摄于宣城一个叫丹山的农场,照片上那些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大多是和他们一起建设农场的安徽籍大学生。“亲爱的战友们,你们都还好吗?”陶老希望通过这张照片和老战友建立起联系,一起追忆半个世纪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独家记忆:照片镌刻战斗友谊

陶浩明老人年轻时担任陆军某部炮兵旅(35师)荒草圩农场财务股长,现居住在江苏无锡。对退休多年的陶老来说,过去的生活都定格成了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沉睡在相簿之中。日前,陶老在翻看老照片时,看到了这张拍摄于安徽省宣城市丹山农场的合影。看到照片上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陶老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者看到,在这张拍摄于1971年12月的照片上,题有“热烈欢送军农战士奔赴新的战斗岗位”几个大字。记者大致数了下,照片内约有三百人。虽然当时的摄影技术不够先进,但是画面内的人们大都洋溢着微笑,时隔50载都能感受到他们建设祖国的蓬勃朝气。

照片上的大学生们全部是安徽人,随着时间飞逝和学校变迁,陶老已经记不得他们是来自哪个大学了。当记者询问这张照片的由来时,陶老介绍:“这些大学生应是贵省各条战线的精英,我记得我是用部队的三轮摩托车将照相馆的同志接到丹山拍摄的。由于参与拍摄人数众多,当时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人集中在当地一个水库的堤坝上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洗出来后还在照相馆橱窗里陈列很久。”

陶老告诉记者,照完这张照片后,这些到农场锻炼的大学生就离开了,从此天各一方。当时照片就洗了这一张。最后,照片辗转到了陶浩明的手里。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的陶浩明,更加怀念与战友相处的时光。亲如兄弟的战友情,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年代越久情越浓。

照片背后:往昔生活历历在目

而另一张也拍摄于同一时期的照片则更让陶老如数家珍,“前中为郑华珍政委,左为农场场长,后面站着的五位全部是参加一次活动宣传报道的大学生。”这张老照片弥足珍贵,其中右后的那位大学生的裤腿上还有一个大补丁,深深打上了当时物资匮乏的印记。陶老还珍藏着一本《论巴黎公社》。“几名大学生还将这本书赠送给我。上面都有他们的姓名,书上文字是王贡生所书。”记者看到在书的扉页上用毛笔题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纸上已有了星星点点的霉斑,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回忆当时的生活,陶老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农场没有司号员,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由他负责通过农场的大喇叭定时播放东方红乐曲,听到熟悉的旋律后,大家就会起床出操。有一次,陶浩明看错了时间,结果乐曲比平常提前了10分钟,害得大家都匆匆忙忙提前起了床。

集结号吹响:战友们,你们都还好吗?

半个世纪以前由于信息通讯不发达,书上的留言变成了最后的交往。“我今正好八十岁,翻翻老照片是很好的回忆及享受。”陶老郑重地告诉记者,“如果贵报在无锡有联系点,我可将大照片及论巴黎公社的书捐给你们作永久纪念。”

陶老表示,受制于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分别后就都没有联系了。陶老想通过本报公布这张照片,通过这个纽带,重新集结起大家。“这些大学生到部队锻炼后肯定都很有作为,成长为安徽各条战线的佼佼者。不过,现在他们也都退休了,希望通过这珍贵的照片引起互动共振,一起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或者您的亲友和这段时光有交集,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551- 62639900。

耿天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大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