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逝世 曾这样寄语中国科大学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013年,作为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军工装备专家,他曾接受过大皖新闻记者的采访。当时,这位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老人,表达了对安徽的感激。他说,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如今巨星陨落,让人们深感痛惜。

38所搬到合肥,他感谢当地支持

王小谟是中国三坐标雷达的创始人,我国预警机自主研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说起王小谟,就不得不说383雷达。就是靠着这种雷达,王小谟把我国的国防力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使我国跻身于拥有世界先进雷达技术的国家之列,这奠定了王小谟在业界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王小谟和他的团队也因为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作为13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王小谟应邀到北戴河疗养,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大批英雄建设者们满怀理想和激情,扎根山沟,艰苦创业,王小谟就是其中一员。然而,闭塞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所带来的不便立即凸显出来,种种困难使得驻在贵州都匀的38所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于是,技术骨干、一线工人开始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约有260名工程师、骨干或下海经商,或奔赴发达的城市。于是,搬迁成了38所唯一的出路。1988年底,38所开始了整体搬迁工作,最终落户安徽合肥。

王小谟曾向大皖新闻记者回忆,“当时安徽省、合肥市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安徽省政府非常欢迎38所的到来,并积极为38所的搬迁创造有利条件,于是合肥成了38所新的驻点。合肥是个不错的地方,非常感谢当地的支持。”

晚年在中国科大设立发展基金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当时,他曾向记者表示,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如果脑子不糊涂的话,他打算工作到80岁。

记者注意到,多年来他也一直在默默耕耘,提携后辈。2020年12月2日,王小谟网络空间科技英才发展基金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据悉,王小谟院士在科大设立的网络空间科技英才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当天,他还为师生们做了精彩的报告,结合自身“三个十年“的工作学习阶段总结出学习科研中的两个关键词:学习和创新。学习是基础,基础是做深入研究的前提;创新要结合国家需求,保持家国情怀。一番话语中,饱含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忱和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

2022年5月17日,已83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王翠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