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绿色长三角”怎么建? 五地领导圆桌对话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11月30日上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22次全体会议在浙江丽水召开。在“市长圆桌”环节,安徽黄山、浙江丽水、上海青浦、江苏常州、浙江湖州五地领导围绕建设绿色长三角,开展了一场“圆桌对话”,共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丽水:创建国家公园 保护动植物资源

丽水市委常委、副市长毛建国说,丽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华东地区的绿色基因库,有名副其实的植物界的大熊猫——百山祖冷杉,累计发现了有21种全球范围内的新物种或者是濒危珍稀的物种,所以,丽水以国家公园创建为引领,大力保护动植物资源。“依托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全力开展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有望成为第二批的国家公园。”

丽水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均位列全国前十,国控断面水质均在Ⅱ类及以上,市区空气PM2.5平均浓度仅20微克/立方米。“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流域面积占了全市市域面积的76.9%,丽水开展瓯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智能修复。这个工程被评为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成为了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典范。

此外,丽水还利用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全智能预警、全地网管控,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保护生态环境。

青浦:打造绿色产业 推广绿色生活

上海市青浦区副区长张彦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青浦区开展了蓝天、净水等保卫战,让空气质量、水环境不断提升。同时,青浦区还厚植生态绿色的发展模式,打造惠民的生态工程。

青浦区积极推动示范区跨界河湖联保共治,凝聚河湖长制工作合力,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取得了良好成效。张彦说,近年来,青浦区以长三角数字干线、氢能产业、华为科技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在青浦纷纷落地生根,生态绿色发展路径正逐步形成。目前,青浦区围绕着大数据,大健康和大商贸,培育三个千亿级的产业。青浦区还持续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营造绿色社会的氛围。

常州:保护长江太湖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澍说,常州有25.8公里的长江岸线,周边有化工产业和港口。这几年,常州围绕长江大保护,关停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8家,在全区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22家,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清零”。腾出的空间建设了3000多亩的绿地公园,让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黄澍表示,常州是太湖的上游,在太湖综合治理中,常州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实施了几轮治理项目。围绕太湖重点治理,实施2000多项工程治理,投资超过两千亿。在这批项目实施之后,整个太湖的环境提升会有更加明显的成效。此外,常州还重点打造“两湖”创新区,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力争构筑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

湖州:存入绿水青山 取出金山银山

湖州市政府副市长郑新友说,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谋划和推动,取得了不少成效。比如河长制的建立,使河流从没人管理到有人管理,生态越来越好。湖州还率先成立了生态警务联络站的工作机制,进行交叉执法,认真解决交界处的环境问题。

郑新友从小切口来讲述生态保护的故事。他说,“河长制最早发源于湖州的长兴县,河长制让河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好到管得非常好,从太湖之滨向全湖发展。”郑新友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描绘的西塞山就位于湖州,通过环境治理,发展生态旅游业,白鹭飞、桃花开的美景得以再现,秀美的环境吸引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投资兴业,艺术、学术、教育、度假在这里融为一体,“西塞山前除了白鹭飞,还获评‘院士之家’。”

“湖州还有一群‘数字游民’,他们看中湖州的农村,到这里远程办公,成为当地的新业态,也成了招商引才的新模式。”郑新友说,“好生态卖出好价钱。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把散在湖州各地的林地、湿地、村落等要素资源经评估后推向市场,为当地提供就业,为村里提供创收。”

黄山:生态补偿机制 让干净水流入千岛湖

“黄山是中国最具有生态竞争力的城市,也是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黄山市政府副市长王恒来说,“到黄山你会感觉到,只要不下雨天天都是蓝天白云,夜晚繁星闪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王恒来说,黄山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2.9%,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重点城市的排行榜当中位居前五,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达到100%。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如今已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复制推广。王恒来表示,为保护生态环境,淘汰搬迁新安江沿线企业330多家,累计投资200余亿元用于新安江流域生态治理,实施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项目369个,在新安江建设了4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水质实时监测,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质总体为优,黄山每年有70亿立方米的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千岛湖,输送到杭州的千家万户。

王恒来表示,多年来,黄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接待游客已超过8000万,实现绿色产业结构转型,比如臭鳜鱼作为重点打造的徽菜产业,一年产值近60亿。启动新安江航道综合治理,持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试点城市建设,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大皖新闻特派记者 刘旸 浙江报道

编辑 徐海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