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在1月5日召开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通报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的评估情况。获批建设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由1年缩短至2个月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金融开放、营商环境等领域形成了192项制度创新成果。例如,将市场化的逻辑运用到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等科技体制改革中,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新模式”改变了以往在科技成果转化后才能进行收益分配的模式,允许在科技成果转化前就对所有权进行分割,转化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用联动发展的逻辑推动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加强协作,通过实施“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洋山港—芜湖港之间货物全程运输时间平均约48小时,相较于其他模式节省近50%。用系统集成的思路创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多项业务,已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多人次。
开放:2023年前11个月跨境电商交易额373.8亿元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保持在30%和20%以上。其中,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额达8.7亿美元,在全省占比高达47.4%,对所在省区市吸引外资的贡献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22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861.9亿元,同比增长26.0%,分别高于21个自贸试验区整体、全国增幅11.5个、18.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17.1个百分点。
2023年1-11月,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373.8亿元,增长38.8%,高出全省外贸增速30.3个百分点。
产业: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4位
2023年前11个月,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00多家,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集聚整车生产、零部件、软件企业等约200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新设企业数增速超过200%。其中,集成电路产品产量排名全国第8位,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居全国第4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后,芜湖片区的机器人产业营收保持30%左右的年均增速,培育出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研发生产基地,研发成功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
自贸试验区带动全省在量子信息产业上形成了多项全球“首个”、全国“唯一”的成就,如诞生全国第一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全球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
创新: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7位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创领域推出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
2023年,自贸试验区带动安徽省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在合肥片区成功实现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牵头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成功发射;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动招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约400个,成为国际人才集聚新高地。建立“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投资孵化企业超过160家。建设了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提升了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建立了“中俄超导质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7项相关标准,并率先在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实施,有效推动国际共享先进标准技术。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