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因举报当地县委书记而被逮捕、起诉的河北唐山迁西县退休老干部马树山,获取保候审,暂时恢复自由身。
和很多案件“走程序”需要很长时间相比,这起案件前期发展之迅疾,令人瞠目,而其后出现的巨大的戏剧性转折,也是耐人寻味。
案件大致情况是这样的:2023年12月6日,迁西县委办公室向迁西县公安局报警,称收到多位工作人员转交的挂号信件,主要内容是反映县委书记等当地领导在人事任用上的不正常及不正当问题,以及城区主街道亮化工程的事项等。
2023年12月8日中午,年逾75岁的迁西县农业农村局正科级退休干部马树山,在其家中被迁西县公安局带走。次日,他被刑事拘留。当年12月20日,迁西县检察院对马树山批准逮捕。
今年1月15日,迁西县法院准许马树山取保候审。当日下午5时许,他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回到家中。同日,迁西县检察院撤回起诉决定书,“以不存在犯罪事实为由”,对马树山撤回起诉。
从2023年12月29日,迁西县检察院以“(马树山)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有社会危险性”为由,拒绝律师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到1月15日依法撤回起诉,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核实的基础上,指令迁西县检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实对马树山依法撤回起诉,并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
也就是说,因为自上而下的监督与干预“一竿子插到底”,迁西“马树山案”不再在偏离的轨道上一路狂奔,最终回归到正轨。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且随着事态的延续而引爆舆情。
因长期捐资助学、扶危济困,马树山被评为“迁西好人”。一名七旬老人,通过正常举报的方式反映问题,竟有如此风险,存在用公权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不言自明。
从法律角度说,诽谤和诬告陷害罪都是重罪。定罪与否关系个人的自由与名誉,是“天大的事”。最高检不是将之视为无足轻重的个案,而是关系人一生的“天大的事”,并火速纠偏,让普通人感受到司法公正的温度。
最高检的及时介入和迅速纠偏,彰显了检察机关纠偏机制的现实效力,并以撤回起诉决定书的结果,向公众作了一个明确的交待。
公众欣慰地看到,这一次,正义没有迟到。只有及时纠偏、迅速洗冤,不让好人在暗夜中煎熬等待,才能让更多人相信“正义不会缺席”。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公正司法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的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失守,其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司法部门在履职办案过程中要慎之又慎,既要以事实为依据,又要以法律为准绳,更要以公平正义为底线。
正是司法公正如此重要,才使得迁西“马树山案”引发公众关注。其最终走向如何,既关系到马树山本人的命运,更关系到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评判和认可。
个案不仅仅是个案,会让更多人代入其中。想到类似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你我头上,谁不会心生恐惧?
因而,关注个案的民意期待,也是一种社会性监督与期盼。
1月18日,最高检邀请10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和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会上,最高检检察长应勇表示,马树山案“教训深刻,全国各级检察机关都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切实防止此类案件发生”。
他同时表示,对检察机关在此案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强制措施适用、监督履职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要在查清事实、准确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司法责任制规定,严肃追责。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虛心接受监督并及时纠偏,如此结果让人欣慰。
一方面,说明检察机关内部有着严格的监督程序,从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的“一竿子插到底”,如此坚决地刀刃向内,是确保司法不偏向的机制保证。
另一方面,除了内部监督的作用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依靠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监督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这一点说,迁西“马树山案”如同一张试纸,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底色都是一次绝好的检验。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迁西“马树山案”纠偏,欣慰之下有期待。
除了期待针对个案进行责任追究,以及公众更关注的举报内容真实性的调查和回应,还期待要深刻吸取教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