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老年网民遭遇侵权的新闻就会上热搜。比如,最近媒体关注的话题有俩,一是微短剧被质疑借助算法精准推送,引得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们看上瘾了疯狂充值;二是在直播间、微信群等所谓的私域空间搞养老诈骗,骗财又坑人。
每每有此类新闻出来,从媒体到热衷建议的网友,往往离不开评论三件套:强化监管执法、压实平台责任、做好反诈宣传。毕竟理论上,只要把这一组合拳给打好了,违法成本提高了,防骗意识增强了,困扰老年人的网络陷阱就会不攻自破。
事实证明,随着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网络监管规范,从严从重处罚伸向老年网民的“黑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刹住了部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成绩值得肯定。
问题是,既然都知道怎么打组合拳,为何近年来围绕老年人上网引发的问题始终野火烧不尽,骗术总在“迭代升级”?能不能有一个更加有效的办法,让老年网民从一开始就远离侵权烦恼?毕竟,如果总是在发生伤害后再想办法治理,难免有几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无力感。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是:我们好像总是在为老年网民“想办法”,却没有真正站在他们的需求角度看问题。舆论通常将老年群体视为“被保护者”来看待,仿佛只要学孙猴子给唐僧画个圈,就能防范一切妖魔鬼怪。
老年人熬夜玩手机游戏?禁!老年人沉迷看短剧?叫停!老年人被主播迷得团团转?封!以至于当“爸妈得了网瘾”等话题冲上热搜时,评论区不乏“限制老年人上网时长”的呼声。
然而,我们忽略了老年网民并不是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不可能简单满足于由外界帮忙过滤有害信息的“青少年模式”。就如同《西游记》里,孙猴子永远拦不住唐僧主动出圈的脚步。
相较于工作学习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老年群体除了帮子女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外,个人时间一般是比较宽裕的。闲着无聊怎么办?跟“大学生特种兵”一样说走就走?不太现实。成天扭秧歌跳广场舞打太极?也不是每个人都热衷。搬个小凳子跟邻居唠嗑一天?想想也挺累的。
尝试通过网络来打发时间,就是很多老年人的必然选择。
尴尬的是,和年轻人能够轻而易举获取大量优质信息,在网上学有所得相比,符合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如今的年轻人从小就是网络原住民,有更旺盛的表达欲,在网络上发声的意愿更强,能够“响亮”地表明自己想要看什么。内容提供者为了满足年轻人需求,自然会在内容打磨上“卷”起来——否则,被抛弃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相对的,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平台,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老年网民到底爱看什么”?当老年网民内容市场始终是一片不被人在意的“蓝海”,留给他们的选择自然非常有限。
不让爸妈刷“无脑爽”的短剧、看“低俗无趣”的直播,他们上网还能干什么?空有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只能任由种种乱象变着花样卷土重来,一遍遍“收割”老年网民的钱包。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乱象侵扰,让粗制滥造的网络信息“无利可图”,当务之急是加大面向老年网民的优质内容供给。
过去,总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年轻人热衷尝试新鲜事物,购买力更强。但就如媒体报道,有些老人已经形成了每个月花费数千元看微短剧的付费频率,累计充值金额高达上万元的大有人在。
既然连“无脑爽”都能培养老年人的付费习惯,以高标准打造优质内容,岂不更是降维打击?良币驱逐劣币,莫不如此。
我们期待着,针对老年网民的内容消费蛋糕能够越做大,让更多内容以品质而非“噱头”说话,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滋养老年网民的精神世界,为网络时代“后来者”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发挥余热还不迟”,争当网红UP主,晚年生活每一天都因互联网而丰富多彩。
当然,互联网再精彩,终归是虚拟的。
作为子女,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据安徽时评,撰稿:梅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