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评论丨民宿为啥变“民诉”?

春暖花开,收拾行李,带着一家老小出门去,路上想着躺在小木屋里看湖光山色。到目的地发现:“不好,被背刺了!”

房间背阴潮湿,风景平平无奇,被哗啦啦的水声吵得夜不能寐——好好的假期,黯然收场。

还有更惨的。人没出发,电话那头就在“劝退”:“咱们重新装修,可能要麻烦您把预定的房间退一下。”老老实实退了房,突然看到,房间以3倍价格又上线了。

这些“大冤种”经历是否戳中你?

从去年文旅市场热度飙升后,围绕民宿的消费投诉不断。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民宿经营者被曝“涨价退单”“虚假地址”。

民宿变“民诉”,照片变“照骗”,哪个环节出了错?

许多人寻找民宿,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这是“照骗”的多发地,厚厚的滤镜、独特的拍摄视角,把一间普通的房间拍成了“梦中情屋”。

销售民宿的渠道,也多是在线旅游平台。一些民宿淡季定价低,一到节假日价格飙升。装修倒闭、老板换了、亲戚来了,民宿经营者宁可违约也要“赶客”,反正平台罚金赶不上涨价收益。

这两个环节,共同指向了互联网平台监管责任。

话题老生常谈,但值得反复强调。广大消费者基于信任在平台下单,平台理应担起责任,筛选出品质可靠的民宿,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事发后把责任甩给民宿。

如果一些民宿不怕罚,只能说明平台罚得不够狠。如果平台对那些“惯犯”民宿,既罚款,又集体“封杀”,它们还敢乱来吗?

再把目光转到民宿本身。

不同于标准化的酒店经营模式,民宿多为个体经营,不少从业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拍漂亮照片吸引顾客,是经商打广告的惯用套路。假期人多,想着涨价挣钱,也是商人本性。

民宿助力乡村振兴。肖本祥/图

但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名声一旦坏了,不良经营理念一旦养成,顾客难回头,生意难长久。商家只有用长线经营思维,才能看得远、走得稳。

民宿是旅游的衍生业态,往往集聚发展。游客住得不好,很难玩得开心,最终损伤的是一个地方的声誉和旅游形象。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监管部门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渐,尤其在旅游集中爆发期之前,多检查多督促,才是可取之道。

去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41648-2022)实施工作导则》,规范和引导全国旅游民宿发展。其中,明确“旅游民宿应符合安全、卫生、基本住宿设施设备的要求,对配套设施、公共空间、餐饮等不作硬性规定,采用选项条款”。

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民宿等级来挑选心仪民宿。另一方面,从这个提法,可以明显看出,民宿和酒店是不一样的。

民宿尚在发展中,对民宿的管理,不妨从宏观上扶持和呵护,着眼长远培育,逐步完善制度。

民宿是个性化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然选择了民宿,建议消费者要有心理准备,对配套设施、公共空间、餐饮等方面的条件不要过于苛求。

谈个性,当然是在硬件达标的前提下。当发现民宿硬件不达标,请勇敢说“不”,果断维权。

若民宿“个性”契合自身需求,心满意足,自然最好;若不契合,请把它当作旅途中的小小插曲,多一点包容和理解,民宿行业才能越来越好。

你终将等到心仪的那间小木屋。(据安徽时评  撰稿:彭园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