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近两年,用束脩之礼感谢师恩悄然流行开来,每到毕业季,更是有不少家长和老师晒出图片、视频。相关话题也屡上热搜,引发热议。有人叫好,认为形式新颖又尊重传统,但也有人担忧此举流于形式,还有可能引起攀比。对此,专家表示,感谢师恩重在表达情感,但不必拘于古礼。
网民发布给老师送束脩之礼视频走红
家长:有人叫好,也有人心存担忧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近两年,包括合肥在内的多地均有学生通过送束脩之礼感谢老师,从幼儿园到高校,送的东西包括猪肉和芹菜等。从家长和老师分享的视频来看,不少学生在送上束脩之礼后,还会恭恭敬敬给老师鞠躬致谢。不少家长发的视频还配文:今借古人之礼,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与感谢。
7月22日,针对这一现象,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大家看法不一,有人叫好,有人担忧。家长陈女士表示,她认为用束脩之礼感谢老师这种方式不错,近年来也越来越常见,一方面是致敬传统,另一方面也能增进师生感情。
家长荀先生也表示,较之于送鲜花和贺卡,送束脩之礼既新颖,又有文化内涵,“况且送的东西也就是一些猪肉和芹菜,花费也不多。”荀先生表示,这种方式另一个特点就是成本不高,能接受。
家长沈先生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束脩之礼本质上也是物质,很容易引起攀比,甚至可能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响。“我认为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家长韩先生认为,送束脩之礼也是送礼,如果有家长送了,其他家长不送也会感觉不合适,由此会带来经济和心理双重负担。
合肥巢湖一家幼儿园晒出学生给老师送束脩之礼
老师:警惕物质化、形式化,不想给家长带来负担
合肥一家公办幼儿园园长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她自己并未遇到过学生送束脩之礼,但确实在朋友圈看到过这种方式。她认为,束脩之礼源自古代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传统,核心是“尊师重教”的理念。现在很多学校恢复这一仪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能让学生和家长在仪式感中体会教育的庄重性,这种对文化的重视本身有其价值。
不过,该园长也表示,要警惕将“束脩”物质化,因为在古代这是学生家庭表达心意的方式,而非“送礼”,如今若演变成攀比礼物价值,反而违背了尊师重教的初衷,也可能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家长可能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感谢之情和想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是坚决反对的。”合肥海恒教育汇林园幼儿园执行园长程云雷表示,她认为,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不在于礼物的厚重,她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希望家长能共同守护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增加教师的压力和带来道德困境,给教育一片公平公正纯净的天地。
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武东在多年前创办了合肥小筛子义学私塾,利用周末和其他课余时间开班给孩子讲授国学经典。其介绍,他们不收学费,只让家长行束脩之礼,根据自身条件捐赠。
王武东告诉记者,从传统来看,束脩之礼并无定价,各地也存在不同,曾经的束脩之礼是老师的收入来源,以此谋生,但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感谢的方式。他认为,当前束脩之礼再度流行,是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老师、学校的尊重,也是礼尚往来的体现,总体上他持乐观态度,但也会担忧沦为形式。
有老师分享收到束脩之礼的照片
专家观点:重在表达情感,不必拘于古礼
针对这一现象,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表示,当前束脩之礼流行开来,俨然成为一种新民俗。既是民俗,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物质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人们逐渐看重礼仪、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当下束脩之礼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多方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这是我们乐意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综艺学院副院长、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京东介绍,束脩之礼是中国古代拜师的礼节,即拜师时给老师送上象征性的礼品。当下既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为此,他认为,现代教育科目众多,师资丰富,在学校谢师拜师时,行中式传统的抱拳礼或跪拜礼较好。不仅简易大方,又可避免送礼之嫌。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送束脩之礼这种做法尽管初衷可能很单纯,但是有意无意会给人感觉到有恶搞或者说有不够庄重的成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毕业典礼是庄严隆重的,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不认同,则显得古板,认同则毕竟与场景不甚匹配,由此被置于一种尴尬处境之中。
王云飞说,现代社会有现代精神,要想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也有多种现代化的方法,重在抒发真情实感,而不在于形式和场合。可以建构一种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精神,又能真实地表达情感的现代方式,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古礼。
大皖新闻记者 韩喻 实习生 何昱满
编辑 彭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