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整理阁楼上的旧物,发现其中有个盒子,打开一看,是厚厚两本装订好的书信。一时间且惊且喜,我找这两本书信很多年了。
2007年,我在报社做情感版编辑,有天一个陌生男子来找我,交给我这两本书信集。如今我已经记不得他的长相,连他说了什么也淡忘了,似乎这是他和一个女性笔友的通信,他想让我看一看。
笔友这事儿我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所有青春杂志封底或是内文最下端都有一行行地址和姓名,是一些渴望友谊或者暧昧情感的人发出的召唤。有时候,还会有些自述类的文字,描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兴趣爱好等等。比如,有次我就看到一个人说自己“人生坎坷,喜欢李商隐。”
不过这个男子和笔友通信还要早,第一封信始于1983年。之后他们断断续续互相写了十几年的信,女孩最后写给他的那封信是2001年元月。
我一直觉得交笔友是个不靠谱的事,两个文青或者有文青潜质的人,一定会在文字中尝试着隐藏与表演,我不太相信,笔友能够转化为真正的朋友。
但人家那么信任我,也不好让人拿回去。我收下了,答应会认真地看看,心里也想着认真看看。但这世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一认真,就觉得是个天大的负担,等我某天做好了心理建设,当真要认真看一看时,居然怎么找都找不到了。
心里顿时像压了个千斤重的石头,人家十几年的通信,一段青春,被我搞丢了怎么得了,不过这些信总会冒出来吧。又过了几年,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男子也没来找过我,我不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是他不来讨要的,我没有替一个人保管好几年的义务——虽然,我是一开始就找不到了。
现在看到这些信,很高兴,打开翻了一下,从1983到2001,十八年间,两个人的生活与情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直有点日剧《情书》的感觉。
1983年,男孩刚满十六岁,高一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自视甚高。从小就是出了名的聪明孩子,小学初中成绩都很好,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进了高中后成绩忽然大不如前,因为体育不够好,也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他想到书本里寻求答案,没有得出个所以然,这可能是他希望有一个笔友的原因。
女孩子在外省一个小城,待业在家,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家里的气氛很糟糕,她需要一个出口,和这个男孩的通信就成了她的出口。
一开始的信件里,都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两个人各有自己飞花浮絮般的苦闷,又彼此像个大人那样安慰着对方。渐渐的,女孩找到了工作,烦恼变得具体,男孩高考失败,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一再相约着要见面,但都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无法越过千山万水到达对方身边,只能是幻想不确定的许多年之后执手相见的情形。
将来我们总会更好一点的。少年时候,我们都会模模糊糊地这么想,会变得更有钱,更能干,然后更自由。等到真相逼到眼前,才知道这想法未免一厢情愿。
女孩的工作很不顺,家里又总是低气压,便希望通过结婚来改变。虽然她隐隐对这个男孩有点好感,天长地远,他肯定不是自己的良人,于是开始接受别人的介绍,相了几次亲,在其中挑选了一位。
这一脚就跳进了火坑,丈夫吃喝嫖赌,不但对她很冷漠,对他们的儿子也是不管不问。又在外面欠下大笔债务,每每债主上门,她为求安宁,还要借钱去帮他还。
只能是离婚了。离婚之后,她住回娘家,以前的工作离娘家太远,接送孩子很不方便,她辞了职,想在附近找个工作,哪有什么好工作等着她,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乳腺癌。
男孩的人生比她要顺利一些,招工,转干,娶妻生子,活在主流轨道上,只是一天天地感觉失去了自己。他曾经喜欢写诗,读书,现在经常在麻将桌上度日,他讨厌酒桌上的气氛,但每每身不由己。好容易下定决心告别这种生活方式,安静下来又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何时,他已经回不去了,只有偶尔收到女孩的来信,他才能看到过去的自己。
困境中的女孩更是把男孩当成唯一的精神支柱,在她为生计奔波烦恼时,想起男孩,心里就像有一道光。她时常想象他们见面的场景,一次次梦见他,却还是克制给他写信打电话的欲望,怕影响他的家庭。对于她来说,只要存这个念想就够了,见与不见,没有太大关系。
他们终究还是见面了。在相识十八之后,男孩有个机会出差到女孩附近的城市,见面时的情形不得而知,但女孩后来的信里满篇都是失望。她吃惊于男孩是如此脆弱,居然在她面前泪流满面,也吃惊于男孩居然坦白告诉妻子要去跟她见面,她想起丈夫曾经带给自己的伤害。整个过程给她强烈的失控感,一个梦,破灭了。
这是女孩写给男孩的最后一封信,后来她就消失了。男孩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个见光死的故事,我看了却很感慨。不能说男孩错了,是时间错了,他们相识于青春年华,相见于人到中年之际,一个是风鬟霜鬓红颜憔悴,一个是颓唐失落面目全非,还想在对方身上寻找曾经的想象,怎么可能?
如果再早一点见面,就会好一点。那时他还是清爽少年,即使有粗疏之处,还没有被世事摧残过的她,也有余地原谅和接纳,即使大家将来还是要陷入平凡,一起陷入,互相就能看得习惯。
这就是人生,也是命运。阴差阳错,行差踏错,最后只剩下错错错。但如果都是对的,这人生岂不也太无趣?岁月之美,就在于那种意外和沧桑感,能够有这样十多年的一场相知,也不算一无所获。(配图/TT)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