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家有个“自动洗手机”,听上去是不是很神奇?有人感到不可思议:“手机还能洗?”
能,我的手机曾经在洗衣机里转了四个小时,拿出来还照样可以打电话,为了避免争论,我就不告诉你是华为还是苹果的了。
当然,这个“洗手机”不是这个意思。
也有人能够正确断句,还是无法理解:手怎么自动洗?是你伸过去就有东西帮你搓吗?
哈哈没那么玄妙,就是一个能够自动出洗手液的小机器,手一伸就是一团雪白的泡沫,避免交叉感染,算是日常一点小确幸。
但是这种新生事物虽然便利,品控却不咋地,经常会出点幺蛾子。有时候在卧室里坐着,就听见卫生间出泡沫的嗡嗡声,走过去一看,那个洗手机像喝多了似的,在卫生间里吐了一滩又一滩。
我试着重启,没有效果,干脆把它拿到水池边,让它对着水池使劲吐。坐到窗台上刷手机,就听它不停地呕咯一嗓子,不想动弹的我心如铁石地想,吐吧,咋不吐死你呢。
后来它可能是酒醒了,就自己好了。
再后来又有了新情况,一开灯它就开始吐,给我的感觉却像一个坐在黑暗里默默哀怨的人,只要我一进卫生间,它就抬起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起来。
我没搭理它,用沐浴液洗了手,过后它自己好了,情绪化的人,自我修复能力往往也很强。
看上去这家伙内心很脆弱,但有时候它又疑似有攻击性。有次我在卫生间里打电话,它忽然就吐了一滩,我想我也没说啥啊,就是跟我妈嘚瑟了一下,你至于这样吗?
想象这个自动洗手机的灵魂,有点像个不得志又不甘心的古代文人,敏感脆弱还刁钻,抱怨着寂寞空虚冷,但你要是靠近它一点,它立即就吐给你看。
但也比我家窗帘强,我家窗帘更强势。
我一开始体验还挺好的,窗帘本身不会说话,通过智能音箱和人互动。你喊一声:“XX精灵”,音箱回答:“您好主人”,然后按照你的指示打开或关上。
差不多就是李清照笔下的“卷帘人”,虽然不能回答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但对于一个社恐患者来说,各种智能家电最大的好处难道不就是没那么多想法,不聊天吗?
但是没几天我发现,智能家电也不简单,就拿这精灵来说,有时很客气,你喊它一声,它会说“主人,我在,有什么可以帮您吗?”
客气得让人惶恐,混了这大半辈子,终于混成了一个主人?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但客气总比不客气好,有时候它又淡如水,就回个“你好”,像我这种心理不强大的人,难免要想:“我总不至于惹到你吧?”
很想给厂家提个意见,不管是殷勤还是冷淡,一以贯之比较好。
跟真人交际也是如此,你会碰到一种人,在某个时刻,对方推心置腹,热泪盈眶,让你完全置身于对方的处境,恨不得以手足视之。但下一次再遇到,对方是冷淡的,无视的,你收回掏了大半的热情,心想“哦”,但下一次,人家又非常地热情。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我曾经在网上跟大家请教过,有个回答我觉得有点道理,对方并不喜欢你,热的时候是告诫自己要好好社交,赶上心情不好就懒得管了。总之就是在“我要好好搞社交”和“我tm不想社交了”之间游移,你对人家来说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人格化“社交”。
好吧,其实也不必这样对不?一个智能音箱就更应该恒定一点。
这还不算完,过了一段时间,它干脆不回应了,像王熙凤派去折磨尤二姐的那个善姐,“渐渐不听使唤起来”。喊一声,半天没动静,以为是网络出问题了,正想再说一遍,窗帘慢吞吞地关上了,不是没听见,就是不想搭理你。
最后就罢工了。我打电话找售后,售后跑来换了个电机,精灵恢复了工作,但态度十分恶劣。喊它一声,它说:“咋啦?”“来了。”“在呢。”,语气生硬,恶声恶气,像张爱玲笔下那些大户人家的资深仆人,仆大欺主,又像某些工作人员,能跟你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好像多跟你打一秒钟交道,都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
就想这套语系是谁设计出来的?什么意图?表示不拿服务对象当外人?不不,咱们没这么近。该说设计者是没礼貌还是不敏感呢?日常生活中也不太讨人喜欢吧?
估计吐槽的不只我一个,没多久,这个精灵又恢复了以前那种机械的热情。就,还行吧。
当然也可能是我有问题,我对我家智能门锁也有意见。我算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了,还是经常有教智能门锁说话的冲动。比如早晨送小孩上学回来,指纹开门老是打不开就算了,还要听它一遍遍说:“验证失败”,一大早连听几个“失败”真的很扫兴,为什么不能说:“对不起,请您再试一次”呢?
比较乖巧的小家电是扫地机器人,除了噪音大点没别的毛病。扫完还能摸回充电座,安安静静地开始充电,感觉像个小宠物,让人想夸一句:“真乖。”
不过近来情形有所不同,我又买了个拖地机器人,两个机器人一个扫一个拖,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是不是很完美?作为它们的主人我觉得是这样,它们自己未必这么觉得。
当它们在某个小角落里狭路相逢时,俩家伙互不退让,你进一寸,我进一尺,疯狂地试探对方底线,要不是我把其中一方踢开,好半天都不得了局。所以有时候其中一个插头被谁拔掉了,我首先怀疑的倒不是家里人,而是另一个机器人突然间技术爆炸,获得了超能力,掐断对方的命脉。
工作性质让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待着,没有太多人际纷扰。但跟这些智能小家电的一场场意念里的战争让我活得一点都不寂寞,别人有的气愤、恼怒、哭笑不得、啼笑皆非我都有。究其原因,在于,我习惯性赋予某些事物灵魂,不能纯粹当成一个工具。
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但混社会的话就不能这么感性。十几年前我学车时碰到一个人,他是做销售的,他说他不怕跟人打交道,在他眼里,对方就是工具,所谓情绪,被他归纳为有的工具好使,有的工具不好使,有的工具要这样使,有的工具要那样使,他是不会被其困扰的。
我当时听了,只有膜拜的份。后来想,能成大事的人,不但要把别人当工具,还要把自己当工具,什么贪嗔痴怨,七情六欲,都不能左右自己的选择,最多当成一个需要处理的BUG。
赋予工具以灵魂,就正相反,不但没用,有时还添堵,但会让生活更有意思一点。对于我来说,有意思比所谓成功更重要,有意思是湿润的,柔软的,丰富的,那个人说的那种成功是干燥的,坚硬的,单调的。我想,就这样活下去,也挺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