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张建春:春秋文冲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说春秋文冲,是说文冲村坐落在舒城县春秋乡的山水地气中。 

四面山逶迤,围一冲,谓“文冲”。山是两山,春秋山和华盖山,合一起为春秋华盖,给人以无尽联想,挺有趣的。 

 春秋、华盖左右呼应,但留有缺口,缺口鼓山风无数,乃文冲村人出入之口径。山里、山外,冲里、冲外,一个口径进出,氤氲出了文冲腾挪闪躲的意韵。 

 文冲的文,因文姓人家而得。 

 西汉初年,一个叫文必达的人带着两个孩子迁徙到舒城。随后的两千多年,文姓人家发枝散叶,勃发出流长的生机。 

 文必达的第二个孩子文翁,为大作为者,两件事足以让文翁不朽,一为文翁在四川为太守时,“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也就是修整都江堰,使之作用最大化。如今都江堰存有历史上治水十二大功臣,文翁摆第一;再一是文翁在蜀兴办学校“石室”,可为中华第一所公办学校,两千多年至今,石室尤在,依然源源不断输送栋梁之才,其人才若列举,当成大书。 

 文翁大善,善出大功绩,王安石赞道:“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彭州文翁祠,在湔江堰旧址,至今廊柱依然,存有一联,说:“东流不尽汉时水,西望长陪秦守祠。”它将文翁治湔江和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功若等同。 

 文翁五十二岁死于蜀上,其一儿,携文翁衣帽而归,让文翁魂归故里,建衣帽冢于春秋山峦。文翁的后人也扎根于春秋、华盖相拥的山冲,因此有了文冲。 

 两千年后的文冲大美。和美乡村建没,将文冲的历史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文冲人把“文”字顶得很高,文是文翁的文,也是文化的文,两“文”蹁跹,真的有了岁月春秋丰富的意味。 

 文翁纪念馆是文冲的一景,也是文翁生平和文氏一族有成就者的集成。进纪念馆,当拈香止步,细听历史的陈音,音若湔江堰的波漪;又如石室的读书声,声声入耳,又声声归于山林。 

 再移步博文亭,亭于塘中,亭下有一泉,泉水汨汨,如是文脉不息。回观一联:“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联不知为何人所作,却让人生出无限况味。 

 被山拥抱的文冲静中有动。静为静美,静在绿树、花意中。绿树多为栗树,初夏,栗树开花,花不美,但薄意的香。栗树不为开花,是为结果。 

 文冲的栗子好吃,能吃出掌故。据说,蜀人过去不吃栗,也不栽栗树,文翁教化于人,将春秋山、华盖山的栗树引进四川,自此蜀有了栗树,川人也有了新的美味——硬如石头、粉若柔情的板栗。 

 栗树在文冲不择地生长,长势、长情,也将山音包含进打包的果实里。 

 文冲有好听的声音。山风好听,山鸟的啼鸣好听。深山出俊鸟,俊鸟轻啼的是丝竹之音。鸟在林间飞舞,把所有的枝头当作家园。更让人惊喜的是游鱼,一条文冲主流的小河里游鱼阵阵,连水田里也时而见到鱼虾嬉戏的身影,它们似是从远古游来,在当下活得幸福。此处可以生出一百个感慨,有多少地方河中无鱼虾,更别说田地里了。 

 山河诉说,静中有动,动里有静,是最好的寄身处了。 

 和文冲人交流,文冲一千六百多人口,留在文冲的四百多人,不免让人发问,如此好地方,怎留不下人?文冲人说:出是为了更好地进,退一步进两步,好戏在后头。事实也如此,文冲走出的人,正带着“文武”之气归来,乡村振兴给予了太大的空间。你有翅膀,文冲绝对给你天空。 

 文冲还有和水有关的花朵——太空莲。从太空越过的种子,成就了莲藕的花朵,一叶一箭,一箭一蓬,观花剥蓬,是乐事,更是经济,是一个盎然生气的产业。文冲的太空莲和旅游有关,一年一度的莲花节是文冲的盛事,也是文冲对新农村、新产业的表白。 

 中午在文翁农家小院就餐,山味、农味一并涌来,舌尖生津,跳动的乡愁表达出舞蹈般的抒情,真的好,好得地道。饭后去干汊河镇,不为别的,主要是看七门堰。七门堰是世界灌溉遗产,但这和文翁有关,故里人受湔江堰影响、启发,千顷良田大丰收是多好的愿景。 

 文冲丰收,是用丰收节来固定的,几年前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安徽主场活动在文冲。文冲的丰收,代表了一个省域的丰足。 

 文冲春秋,这春秋倒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缩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