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缕春光洒向无限生机的肥西大地,纵横成片的碧根果林宛若绿海碧波荡漾,产业工人正忙着修剪枝丫,期待着新一年的丰收;钢架大棚内一颗颗硕大鲜红的火龙果如同火球一般燃烧着春的希望,产业园内运输车辆往复,处处上演着新春忙。肥西县官亭镇一改昔日清贫面貌,脱贫攻坚激活了乡村新生活,实现着小康生活的幸福梦,在江淮分水岭的腹地上熠熠生辉。
七年,改变的是什么?是一座座华丽嬗变的村落,是一个个为梦起航的小家庭,是一群群靠勤劳致富的人。
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定星”
漫漫攻坚路,殷殷民生情,官亭镇党委在脱贫的道路上初心不改,须臾不忘。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266户2510人,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每一户每个人,都是党委政府放心不下的牵念。七年了,镇党委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度量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坏境,强化人文关怀,解决实际困难,脱真贫、真脱贫,决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群众。
谋一局“精准棋”,制度领航不偏移。针对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和实际需求,镇党委细致优化“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2019、2020两年,累计投资9720万元,实施45个扶贫项目,建成14个扶贫产业园,带动每户增收500-1000元;落实“十大工程”,措施得力、成效凸显,2020年贫困户年收入达到人均13000元;认真开展“七个不落一个不少”“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已脱贫户“回头看”,脱贫成果再巩固、再提升;针对两个重点贫困村江夏店社区和金星村,严格落实“双包”制,“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全面部署,精准帮扶,将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层层抓落实,践行庄严承诺。镇党委会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按月召开扶贫工作例会,解决村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全力保障年度脱贫攻坚计划和项目实施;各级党组织凝聚成团,全镇形成“一盘棋”,切实履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坚持党委领导带头,各级班子成员全面跟进,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秉持着“抓好扶贫是本职,抓不好扶贫是失职”的决心,勤干苦干、敢闯敢拼、任劳任怨、兑现铮铮“军令状”。
342个扶贫人的坚守
从破壁残垣到高楼林立,从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从黑灯瞎火到灯火通明,从凌乱无章到整洁有序,从秃枝散叶到垂柳扶堤,农村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这样一群人!
在7年的光景里,在2555个日夜间,他们将脱贫攻坚的春风带到寻常百姓家,将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古人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便是不惧苦累、甘于奉献的官亭扶贫人!
“我是共产党员,我是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怎么能没有我?”他,是江夏店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高如。
坚守岗位,扎实工作,即使临产又何妨?她,是江夏店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史晓。
职责所在,不负韶华,舍“小家”为“大家”。他,是江夏店社区扶贫专干华中勇。
官亭镇江夏店社区是一个位于肥西县西北部的传统农村社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201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贫困户75户125人。这位身材高大魁梧,衣着朴素的第一书记高如,来自肥西县人大,2018年作为选派干部来到江夏,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初到江夏时,当地的村民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他,不知他到底能给村里带来什么。两个月的时间,他带着队员跑遍了所有的贫困户和村民组长、党员的家,在一次次的走访过程中,大家逐渐与他敞开了心扉。
“要想富先修路,江夏村域广、地形复杂,村里道路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江夏要想富,就必须先把基础设施搞好,这一直是我最忧心的事。”高如书记的言语间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怀。经历两年多的时间,他带领着两委同志先后完成了10个村民组的村庄环境整治和户户通道路建设,新建残疾人工作站和3个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完成680户村民的旱厕改造,建成3所高标准公厕。
江夏在2014年被列为重点贫困村时,村集体手中既无田地也无资产,无从谈起带动村民致富。为了尽快扭转这一困局,高如和社区两委成员一起,广泛招商引资,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成立村集体土地流转合作社。采用“经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的经营和收益模式,陆续引进3家企业,流转土地超过4500亩。现如今的江夏拥有两座扶贫产业园,种植无花果、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探索稻虾共养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带动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分红收益。村内贫困群众年均收入由2014年的3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5万,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超过80万。
在高如书记的案头,“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几个鲜亮大字书写在扶贫日志的第一页。在村任职的3年里,他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和群众同吃同住,时常工作到深夜,他们投身扶贫一线,埋头苦干,从不叫苦叫累。诚然,江夏店扶贫队伍只是一个缩影,官亭镇342个扶贫一线工作人员,也历经7年的坚守,薪火相传,争当扶贫主力军,他们用实际行动担当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老乡“变形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落脚点是实现农民增收,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
张祠村的李世朋家里的3个孩子正在读书的年纪,妻子患病,需长期服药,仅靠李世朋一人在外打工难以维持生计,2014年,李世朋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是真的太穷太苦了,一家5口人窝在一个破房子里,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们读书,我四处打零工,也挣不了多少,有时候还要借钱过日子。”这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脸上布满皱纹,印刻着曾经的辛酸。
拿着政府给的补贴,孩子们的学费有了着落,妻子看病的钱也可以报销,李世朋心怀感激,他想着自己还有农业技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就不会再给国家添麻烦,于是便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7年,在镇政府和村委会帮扶下,李世朋在村里承包了125亩土地,开展丝瓜种植,牲口养殖,干得如火如荼。
如今的李世朋在镇村的帮扶下,在个人的努力发展下,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维持了三个孩子学习生活开支,还有了不少结余,年收入从2014年的1万元提升到现在的10多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李世朋的幸福感跃然脸上,“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资助,更离不开帮扶人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一家也会更加努力,把农场经营得更好,把日子过得更好,回报大家的辛勤付出。”
在官亭镇,像李世朋这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仅2020年申报特色种养业自种自养项目就有146户,落实四带一自政策,申报奖补资金38.52万元;申报新型经营主体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形式带动贫困户311户,补助涉及土地流转达标的15个经营主体21.2万元。7年来,在脱贫攻坚的政策照拂下,他们走出了贫困,迈入了小康的康庄大道。
胸怀初心使命,恰是七年风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龚雅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