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肥西县司法局着眼困难群众“小事情“,定标准提升法律援助的质量效果,夯基础让法律服务”再延伸’,在肥西县官亭镇、严店乡、上派镇等多个乡镇,村头、田头、家里头,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师、村居法律顾问与居民们坐在板凳上,围拢在一起,问所需、纾民困,解民忧。
“流动板凳”:法律援助点上推进
“没想到,法律援助律师来我家里帮我办案。”4月的第一周,官亭镇受援人刘某激动不已。原来,刘某的妻子离家7年不归,他独自带着两个女儿靠打零工生活,原本拮据的生活又由于自己生病雪上加霜,为此他只得申请法律援助要求诉讼离婚,考虑到来回跑返申请会增加受援人负累,为此承办律师将有关情况反馈给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在做好受援人电话回访的同时,组织志愿律师至受援人家中帮助其办理了法律援助的申请手续。今年,肥西县司法局抓实法律援助服务水平和案件质量两个重点,组建党员律师引领专业法律服务团队,案件办理引入“专家会诊”和“团队研讨”制,志愿服务变“个体化”办案为“团队式”帮助,变“坐诊”为“出诊”,开展进村居、进社区走访、受援人回访,主动发现,主动帮扶,主动提供援助。县司法局党组成员孙毅表示,“到群众家里,面对面了解案件办理情况,即纾解矛盾,打开心结,又能提供上门服务,让老百姓少跑路,让法律援助民生工作更贴心。“
流动板凳:法律服务联线联动
“坐一条板凳,调一处矛盾。”77岁的老丁因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残疾,但由于家庭矛盾积怨,部分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与老人共同生活的二儿子、儿媳也因此耿耿于怀,家庭矛盾不断加剧。在得知老丁有生活上的困难后,志愿律师们买来了水果、牛奶等生活用品,慰藉老人,对于儿子之间推诿的赡养义务,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师从法、理、情的角度耐心劝导,最终每人每月支付600元的赡养费,儿媳与老丁的隔阂也在一次次调解中渐渐消除,双方表示共同为修复亲情做出努力。对于老丁一家人的矛盾化解,一方面得益于案件代理及时有效,另一方面则受益于法律援助服务模式的再拓展。在“中心受理,一站办结”的基础上,县司法局整合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协调律师事务所、乡镇(园区)司法所结对联系,实现所所联动,援助与调解联线,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案件后,可以以非诉方式结案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直接进行调解,对调解有难度的,由辖区司法所介入,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快速化解纠纷,将求援事项化解于萌芽状态。
流动板凳:法律宣传面上铺开
街坊邻居坐着板凳,听法治故事,学法律常识,近日,在官亭镇罗祠村,乡亲们听着司法行政干警、志愿律师开讲《有关遗产继承的那点事》,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遗嘱自己写行不行?能不能找家里亲戚见证? ”大家边倾听边说理边讲法,气氛热烈。今年,肥西县司法局通过小板凳普法、小板凳随时访、小板凳解民忧等形式,以身边案例普法、以互动交流化解矛盾、以倾听诉说打开心结,党员律师、司法行政干警、村居法律顾问,在校园,带领孩子们手牵手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田间地头,以案释法助力乡村依法治理,在工业园区,通过“个案分析+政策+解读”的模式让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在社区,变过去“一人讲,大家听,满堂灌”的讲堂式宣讲,推行了“菜单式”“点餐式”“互动式”“聊天式”宣讲。
如今“带上板凳,面带微笑,进网入格,法援帮扶”已经成为肥西县司法局解民忧纾民困的真实写照。一件件难事得到解决,一个个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一项项承诺事项在顺利推进……肥西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张俊林表示,”流动板凳“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一种形式,旨在让司法行政工作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让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享受高质量生活。(周安娜 郭立东 郭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