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观展览。来到五楼会议室,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老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后简称“研究所”)的历史,营员们了解到海大的多个“第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童第周,第一艘远洋科考船:金星号(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世界第一尾克隆鱼:童鱼等等。研究所开创引领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掀起了三次海水养殖浪潮,培育新品种共11个。研究 所在职职工740人,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92人。其中研究所标本馆在
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经统计,共82万号标本。研究所在发展灾害防控体系在国际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赤潮灾害治理的粘土改进技术于 2016年应用于智利并取得效果,并在之后成功应用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营员们听讲的十分认真, 有些同学甚至做了笔记。 之后,讲解员带营员们参观了标本馆。令营员惊讶的是,标本馆里品种丰富,讲解员为大家一一讲解,讲解员的语言风趣,也讲解了一些标本背后有趣的故事。营员们认真听讲, 有时也不无惊奇地看着比他们年纪还要大的标本。
接着,营员们来到操场合影,大声地喊出了科学营的口号:科技梦,青春梦,中国梦。合影后,营员们来到食堂用餐。看着食堂里丰盛的饭菜和期待已久的海产品,营员们并没有盲目点餐,而是遵循着“少拿勤拿“的原则,高兴地享用午餐。
在经过一场愉快的午休后,营员们抖擞精神,开始了下午的行程。天气炎热,但营员们仍然高兴地坚持步行去海边沙滩浴场进行样品采集。太阳照得人们有点发晕,于是他们拿出 了太阳伞遮阳。很快营员们来到海边进行合影,快速合影后,营员们开始来到海域附近进行采样,有些同学甚至不顾运动鞋被打湿的难受,直接踩进了海水里,希望能够找到一点水生动物。遗憾的是,今天是海水涨潮,营员们的采集时间大大缩短,部分营员只采集到了少量海藻。极少数同学捉到了鱼、虾、螃蟹等水生动物。
回到会议室,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会议桌上多了制作标本的仪器,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 标本制作。营员们尽力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开始用收集来的海藻拼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 接着,老师们讲述了前辈们制作标本的不易,刚刚忙得不亦乐乎的营员们知道了原来制作标本没有自己 制作的那么好玩有趣,而是一项艰苦的技术活。
参观完毕后,学员们乘车回到海大崂山校区用餐,晚餐结束后,学员们又开始准备了即将来临的开题答辩。面对高深的学术知识,营员们一开始有些发懵,但是他们还是认真的在拍照或记笔记。接着,学员们开始轮番上台练习答辩,在几轮选拔后,营员们选出了优秀的选手,准备即将到来的答辩比赛。一些学员们开始询问老师相关的问题,以防专家们问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看来,学生们对这次比赛也颇为重视,体现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科学营三队开始进行了排练合唱,准备在毕业典礼中一展六安一中的风采,指导员 李道青同学表现的颇为认真,耐心的指导着学员们练习歌曲,并对动作进行统一的训练。
一番训练后,营员们回到宿舍休息,准备着下一天的活动。
作者:六安一中 刘国玺 邓袁 邓浩 指导老师:陈芳
(参加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