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宿州市埇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奋斗,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8.34%下降至2%以下,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符离镇清水村梨园。
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在脱贫攻坚中,党委、政府是主导,广大群众是主体。为凝聚攻坚合力,共绘扶贫美景,埇桥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参与扶贫工作,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沉到乡村,深入到群众中间,登千家门,解万家愁,不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而且积极带领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通过政策帮扶,通过自主奋斗,该区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持续加快,有的已经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
扶贫政策落地生效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以及全区广大扶贫包保干部的辛勤努力下,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和社会兜底保障等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效,全区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使贫困群众的生活彻底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为了让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区委、区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本着“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原则,通过“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程序,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扶贫行列,充分享受各项扶贫政策,决不让一户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自2016年以来,全区共脱贫20008户45093 人。2018 年,该区还会有21775人甩掉贫困帽,“户脱贫、村出列、区摘帽”的目标即将实现。
补齐短板优化服务
脱贫攻坚是一项综合性的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全区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为补齐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区委、区政府放眼全局、统筹规划,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乡镇救助机构、体育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村级各项服务能力,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丰富了群众生活,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质量。
尤其是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为农村群众就医看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场所,改善了广大群众就医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同时还不间断地开展送电影、送戏曲、送科技等文化下乡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医疗保障强身健体
脱贫致富,健康为本。近年来,埇桥区在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外,针对非贫困群众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自2018 年1 月开始,制定并实施了非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区政府出台《埇桥区非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实施办法》,规定凡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户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看病,经过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后,一年内自付费用仍超过1.5 万元的部分,可以进行再次补偿。再补偿费用部分分成0-2 万元(含2万元)、2-5 万元(含5 万元)及5万元以上三个费用段,分别按50%、70%、90%的比例进行补偿,累计计算得出补偿总额,每人年度补偿总额不超过20 万元。新农合不予补偿的(交通肇事导致的他伤和自伤、刀枪伤、服毒、在工厂或工地作业时负伤等),其医药费用不在补充保险范围内。这一普惠制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让全区广大非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医疗保障政策的好处和温暖,也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环境优化生态宜居
为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区委、区政府立足脱贫攻坚,放眼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掀起了以“厕所”“污水”“垃圾”为主要内容的“三大革命”,并相继引入龙澄、博德尔两家公司,专门收集、处理农村垃圾,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最根本的瓶颈问题。
同时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自进入“十三五”以来,该区总投资约21.19 亿元建设农村道路3366.10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通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宽带全覆盖工程的落地实施,如今的埇桥,农村的路宽了、灯亮了、水清了、村美了,垃圾有人运了,生活更便利了,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余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