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在明光市自来桥镇、桥头镇、张八岭镇有三家贫困户,他们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牛倌”“羊倌”和“猪倌”。他们都是得益于党和政府民生工程,分别靠养牛、养羊、养猪实现了脱贫致富。而这“三倌”只是明光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该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牛倌”,没有壮劳力也能脱贫
在自来桥镇乌山脚下有一户贫困人家,靠奋斗甩掉了贫困帽子,走上致富路。这家户主名叫冯加玉,妻子名叫李云凤。
冯加玉今年61 岁,妻子李云凤肢体残疾三级,家庭生活重担完全落在冯加玉肩上。因家庭缺劳力,贫困一年年加重,成为乌山村典型的贫困户。可是,他家穷,志不穷。2015 年在村镇扶贫队的帮扶下,冯加玉看到了希望,鼓足了脱贫勇气。他利用8万元的无息贷款购买了11 头牛、12 头猪、200 只土鸡饲养。此外,他起早贪黑耕种了20 亩田地。一年四季,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在牛棚中、猪舍里、养鸡场、农田里,都能看到他劳动的身影。
再说李云凤,她虽有肢体残疾,但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把饲养牛、猪、鸡的任务担当起来,为饲养好牛、猪、鸡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由于夫妇俩勤劳能干,去年,除儿子在外打工外,农副业总收入突破5万元,实现了脱贫。
“羊倌”,养羊第一年还清债
在桥头镇花园湖畔的汉塘村,有一户靠养羊苦干脱贫的人家,男的叫高子龙,女的叫陈家丽。
夫妻俩年龄不大,才40 岁上下,儿子正在读书。一家3 口为何贫困?原来陈家丽患有癫痫疾病,因病致贫,债台高筑。自从
2014 年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他家就被评定为扶贫重点对象。扶贫工作队利用花园湖畔水草肥美的优势,帮助他制定脱贫计划,为他申请无息贷款购买了几十只波尔种山羊饲养。在镇兽医站精心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养羊技术,当年就尝到了养羊的甜头,还清了陈年债务。债务还完一身轻松,第二年他养羊信心更足,劲头更高,已繁殖了150 只羊。去年,高子龙靠卖种羊和肉羊,收入颇丰,除还清贷款还有3 万多元的余款,一家3口,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猪倌”,一年有望获利10万
坐落在张八岭镇老嘉山脚下的尹集村竹园组,有一户靠养猪发家的贫困户被传为佳话,这家的男主人叫李清明。
今年45 岁的李清明患有静脉血栓,妻子患有胃穿孔,大女儿在上大学,小女儿在读中学。每年除治病外,还省吃俭用培养两个女儿读书,致使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4 年经民主评议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春成结合老嘉山脚下草场辽阔、草料丰盛优势,帮助李清明制订发展特色养殖业计划。在享受党和政府民生工程优惠政策中,李清明决定走特色养殖生态黑猪脱贫之路。为了饲养好生态黑猪,他多方取经,学习他人养猪经验。技能在手,养猪不愁。在掌握一套养生态黑猪技术之后,于2016 年养殖近30 头生态黑猪,300 只生态草鸡。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年终生态黑猪以每公斤36 元出售,获纯利4.6 万元,出售生态草鸡获利0.5万元。今年饲养的百头生态黑猪可望获利10万元左右,也成功实现了脱贫。
王颖 袁松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