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为大家讲述分析了新时期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这些问题
PM2.5 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当前我国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16年,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84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4.9%;254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也使得暴露人口增多,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威胁的风险逐步增强,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了严重雾霾的极端污染天气。
讲坛现场,台下听众认真做笔记。
流域性水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当前是最大水污染排放国,COD、氨氮等排放多年居全球第一,已检测2000 多种新型污染物中,114种为“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水体污染呈现出“流域性、结构性、复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各类污染物排放导致江河提供的饮用水质有所下降,水安全状况制约了流域可持续发展。全国2016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0.4%,农村近3 亿人饮用水不安全。
复合型土壤污染严重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废水、废气和固废污染物排放,以及农用化学品的过量投加等,导致多种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复合型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的超标率为19.4%,中度及重度污染比例为2.9%,主要污染物是镉、镍、铜等。
生态本底薄弱,生态退化仍然量大面广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167.75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极重度和重度侵蚀占流失总面积22.5%;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182.35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9.0% ,其中极重度和重度沙化占沙化总面积39.1% 。人类活动延伸至河岸带,河岸带植被覆盖减少,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与拦截净化功能减弱。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栖息地破坏占用以及生态廊道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影响了洄游性鱼类产卵繁殖等,水产捕捞数量和质量下降。
环境风险凸显布局性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环境风险,已取代个体污染,成为主要环境隐患。危废和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风险不断出现,防范的压力增大。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地区是我国化工产业最密集的地区,沿江布局了大量的化工园区。其中,长江干流周边集中拥有64.4%的工业园区和76.9%的化学工业园区。
我省环保工作面临这些压力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很大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和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少矛盾经过多年的积累,恰恰到了集中凸显期。2017年,安徽省16 个地级市中仅黄山市达到二级标准。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仅为66.7%。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56 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60 倍,PM2.5 已成为全省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8.8%。未来五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较大。
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2017 年,淮河流域劣V 类水质断面占7.9%,入境支流水质仍然较差。巢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主要入湖河流常年为劣V 类,湖区水华频发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变。总体距“水十条”目标(2020 年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还有一定距离。
土壤环境污染面临风险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局部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主要是重污染企业及周边、采矿区及周边、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工业集中(园)区及周边等,土壤存在较普遍的污染,个别区域土壤呈中度或重度污染。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落实,技术装备跟不上,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生态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省内长江、淮河流域水系人为阻断、自然湿地萎缩严重;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不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下降;局部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未能根本扭转,重要、特有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生境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
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全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普遍较弱,难以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环保机构不健全,环保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与新时期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任务和要求相比,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监管、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路径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要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
王晓辉说,从大规模环境治理到环境质量的全局性、根本性的改善至少需要20 年以上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经济发展中找到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完善经济手段,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力,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政府、企业、公众都有责任和义务,需要形成共同推进节约环保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路径是怎样的呢?“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王晓辉说。另外,还应着力改善环境民生。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以细颗粒物(PM2.5)防控为重点,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改善环境质量;以能力建设重点,全面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推动公众、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全社会行动体系。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让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建立统筹协调和协商民主机制,方便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文明软实力。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底线;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引导全民参与和共治共享,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
推进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改革环保垂改有利于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环境保护内生动力,对推动环境管理转型、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合环境监管资源,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网络;实施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采测分离”;鼓励第三方向园区或企业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
不断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实现从以督企为主向督政、督企并举转变。持续保持环境监管执法高压态势,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处,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完成监测机构监测质量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继续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对无证和不按证排污的企业实施严厉处罚。加强“双随机”制度(执法人员随机、监察企业随机),规范环保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确立。
嘉宾介绍
王晓辉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相关的环境科学及区域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 余项,省内课题30 余项,发表交流各类学术论文30 余篇,参与完成的课题几十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陶娜/文 王从启/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