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越过长陔岭,发现韶坑村

□潘立昇

↑ 韶坑村地处歙县南部偏僻山区的长陔乡,距徽州古城约60公里。进入长陔境内,山高坡陡弯多,抵达险峻的长陔岭山巅,乡政府所在地长陔村一览无余,离神秘的韶坑村也就不远了。

↑韶坑村四面环山,据说在王街公路开通之前,韶坑村要穿过一道石门才能与外界沟通。进村沿路林木葱茏,流水潺潺,散落有庙亭建筑。路过一处修行洞时,听闻麻大仙修行的民间传说,村民见我似是不信,再三强调确有其事,顿感韶坑村充满了玄秘的色彩。

↑韶坑村历史悠久,全村有28部族谱,村落主体徐氏系出王侯,明洪武六年由十八都迁徙韶坑。徐氏宗祠位于山村的下首,四十世严字辈1773年开始建祠,历时七八年,于乾隆辛丑年(1781)竣工。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宗祠木料硕大,屋柱全是榉树和银杏树所建祠内有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祠堂有三进,与众不同之处是正堂设有半步金梯,这半步金梯是为徐茂公代君三月而设。韶坑村徐氏宗祠联“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宗祠前柱对联是“西周王侯世胄,东海将相名家”,正堂对联为“圭壁昭明为采惠,衣冠济美是华宗”,后堂对联则是“东海源流远,南韶世泽长”。大门上方悬挂“徐氏宗祠”大匾,中厅上方是“宗惠堂”,两侧墙壁写有“忠、孝、节、义”粉牌,寢堂则是“佑启后人”。

↑韶坑村名几易,旧称“韶川”,历史又名“韶铿村”,民国时曾名“维新村”。“维新村”源于民国时该村与长陔村打架出了人命,漅地徐氏宗族省议员“作老祝”(儿子徐促航当时为国民党最高法院太士)提议,韶坑人没有文化,应办学校以提高修养与素质,县政府送来“维新学校“之匾,并配备老师,当时是街源唯一的一所公办学校。于是该村就命名为“维新村”,至于前名“韶铿村”的来历却无从考究。

↑韶坑层峦叠嶂,溪水长流,有青狮白象之卫,属龙盘虎踞之地。村落“丫”字形,两溪汇合处是棵近千年的银杏树,苍然遒劲。

↑村内除了古祠、古戏台较为宏伟,不见存留的徽派大宅,屋舍街巷之间飘拂着拙朴的气息。在这样的村落中行走,连粗糙的砖缝、散落的的石磨、碾盘都好像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当看到老戏台,似是一位儒雅的乡绅站在面前了,告诉你什么才是古村落,什么才是农耕文化的沉静、淡定与精致。

↑说起最初引起我探访韶坑的念头,是从县直部门一位分管非遗领导处得悉正在挖掘保护韶坑目连戏。喧嚣的现代社会已经将很多古村落风干成标本,已经没有了鲜活的文化灵魂,只是一具空壳。隐匿于深山中的韶坑竟还有远古戏的存在,岂能不访。

↑据高庆樵《徽苑谱春秋》一书的介绍,韶坑目连戏班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组建,组建者是该村的徐光有。村里形成了两个戏班,一个叫韶坑大社,一个叫仙原大社。两班的演出水平都较高,经常被请到徽州各地演出;由于戏班赢得一定的收入,该村又衍生出两个戏班,加上原来的两个戏班,长年在徽州各地演出。

↑韶坑目连戏演出的剧目除了《劝善记》外,还有《梁武帝记》和《西游记》等;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它们又学习了徽调和京剧的一些剧目,如《空城计》、《甘露寺》等,白天演出这些剧目,称为平戏,晚上演目连戏。韶坑人因为以演目连戏为谋生手段,所以村里订下了技艺不外传的规矩,也就保存了不少从清代以来的演出仪式和技艺。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该村的目连戏演出进行了录像。

↑韶坑因地理、历史条件关系,为自卫防护,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民间形成强悍武风,历年久远,韶坑以实用性武术为主,套路多、技艺高、功效奇,至今仍有一批民间武术爱好者。有幸现场观赏过韶坑村民的散打、板凳拳表演,可谓招招带风,处处见狠。

↑充满神秘玄妙色彩的韶坑,既是是远古目连戏之乡,又是徽州传统武术之乡,其自然风光资源也是摄影人纷拥的创作基地。一直幽寂不为外人知的韶坑,近年开始苏醒过来……(注:本篇部分文字参考陈琪、朱祝新两位老师资料编辑)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