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9 月下旬,皖北农村的热浪还没有散去。凌晨三点,临泉县滑集镇杨金村,50 岁的陈宜忠已经戴着头灯在地里干活了。浇水、除草、捉虫……事无巨细地守护着自己五亩半的土地,这是他供养一家的希望所在。2014年,因为三个孩子读书,陈宜忠家陷入贫困,被纳入贫苦户的帮扶行列。在当地一系列脱贫政策的帮助下,三年后陈宜忠家脱了贫。如今,大儿子在中国科大读博,女儿也毕业工作了,今年家里年收入有望突破四万元……虽然身体依然劳累,面对这些转变,老陈却说心里还是甜的,“就快熬出来了吧。”
对于未来,陈宜忠充满希望。
再苦也让孩子读书
在杨金村大王庄里,陈宜忠家的孩子就是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三个孩子中,两个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还有一个在读初中,成绩也很好。“老大刚考上了科大的博士,老二吉林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实习。”说起孩子,陈宜忠难掩骄傲。
只有初中学历的陈宜忠家境贫困,早年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前往江苏宜兴打工,在厂里给别人看机器,每个月挣一点钱,老婆在家带三个孩子读书,日子也还能过得去。2012 年,大儿子考上了科大,紧接着二女儿又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很高兴,可是很快一家人就愁眉苦脸了起来。
“当时要给他们交学费就拿不出钱来了。”陈宜忠决定,再苦也一定要让孩子们都读下去。那时,村里已经注意到老陈家的情况了。大队文书李万福建议老陈申请享受“雨露计划”的教育帮扶政策。就这样,两个孩子都分别拿到了一次性2000 块钱的资助。可这仍然不够。随后,老陈让孩子们申请了助学贷款,自己又向亲戚们借了一点钱,这才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而他也背上了几万块钱的债。
老陈说,那时家里五亩半的地,种上了小麦和玉米,大概一年的收入是一千多块钱,再加上打工的钱,一起还债养活家用,仍然入不敷出,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勤劳改变生活面貌
2014 年,陈宜忠家被纳入了贫困户,开始享受扶贫的奖补政策。“当时分配了能繁母猪、能繁母羊,我就从宜兴回来,开始养猪养羊,又开始种西瓜、种蔬菜。”拿到政策的陈宜忠格外珍惜,一刻不停地干了起来。这些年,老婆陪三个孩子读书,家里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老陈的身上。每天凌晨三点起来下地干活,干到五点钟再去搅拌饲料喂猪,别人六点钟还没有起床,老陈已经干完了一部分活,回家做早饭了。“吃完早饭继续下地,一亩园十亩田嘛。”老陈弯着腰日复一日地在土地上劳作着,把一家人的希望拴在自己的手上。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生活的转变。当年的三头母猪仅在今年已经产下了30 头小猪仔,卖了两万块钱。当年的七头羊也繁殖成了20 多头,老陈也都按照一千块钱一只的价格卖了补贴家用。今年夏季干旱,雨水少,对于靠地里收成过活的村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的村民地里的玉米因为疏于打理,没能收下来便枯在杆子上,不过老陈站在自己的田地上,看着自己浇过水的辣椒、玉米和小葱都长势喜人,确实满眼欢喜。
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老陈家脱了贫,这让他觉得心里越来越有奔头了。临泉县滑集镇政府宣传委员李晓林告诉记者,按照当年的政策,老陈家有五口人,年收入超过一万五千元就脱贫了。但是脱贫不脱政策,老陈家依然可以享受扶贫的帮扶政策,继续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2017 年,老陈还申请了电商扶贫政策,成为临泉县一家电商扶贫公司在杨金村设立的一个点的负责人。“那边请了老师给我们培训使用电脑,我觉得学得很有意思。”老陈说,他还在学抠图,都是为了之后在电商操作中上线商品时做好准备。目前,这个点还只是线下售卖一些生活用品,后期还会通过线上的渠道,把他们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又能够增加一些收入。
“今年年收入大概多少?”“保守估计三万五,应该能超过四万吧。”老陈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堆起了笑容。“以前是入不敷出,现在能存下来一点了。”老陈说,这些年赚的钱主要是供三个孩子读书用,现在孩子们都快读出来了。
苦难的生活也让老陈家的孩子格外懂事。“小孩们一直拿奖学金,每天消费不超过20 块钱,也从来不出去吃饭。”老陈说,大儿子现在读了博士,有工资了,也不再需要家里资助了。二女儿现在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工作,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工作挺好的,也不太需要他操心了。对于未来,老陈怀揣着希望,“就希望日子以后能越来越好吧。”
李晓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