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对阜阳市颍上县五十铺镇的田东东来说,家里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小时候在村子待久了,最大的奢望不过是到几公里外赶个集,用一两毛钱买些糖果吃。而现在,他则能带上家人,飞往东南亚国家旅游了。外人对他羡慕不已,不过他自己知道,自己为了经营生活,经历了多少,付出了多少,用他自己的话说:好生活真的是打拼出来的。
苦日子熬熬就过去了
田东东是名“90 后”,虽然没有经历过最苦的年代,但是上世纪90 年代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还是让他难以忘记。
田东东的家在五十铺镇九湾村。那时候,路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到下雨天,他就待在家里,不想走出去一步,他不是怕弄脏了衣服鞋子,被家人打,而是觉得这种路况着实让人扫兴。好在当时自行车“大行其道”,田东东常常可以坐在父亲的二八大杠上,体验“飞”一般的感觉,不过即使骑自行车去集上,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住的就更不用说了,是乡下统一风格的砖瓦房,阴雨天时,往往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大盆小盆接房顶漏水的事情在夏天经常发生。让田东东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发大水,自己家的房子被淹了,“看着洪水涨上来,真是吓坏了,那情景至今难忘。”村民家的生活来源一直以来都是那几亩庄稼地,直到有人慢慢走出去,发现到大城市里打工更挣钱,“南下打工潮”在这里也掀起了。
田东东说,小时候娱乐的东西也少,家人对旅游根本没有概念。他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爷爷去几公里外的洄流集上逢集,把他给带上,顺道给他买些好吃好玩的。也就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些都成了回忆,现在田东东家住进了楼房,开起了轿车,旅游也成了经常的事,“东南亚就去过了三个国家”。
奋斗奋斗好日子会来
“大家都不甘于贫困的日子,肯定还是要好好奔生活的。”初中毕业后,田东东迫切地想为家付出一些,跟着老乡一起到了南方打工。但是在外苦头吃了不少,却没挣到多少钱。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在做生意,他也想创业。田东东的创业之路,从继承父亲的蛋鸡养殖技术开始。2012 年开始,田东东一共跟着父亲干了4 年。年轻的他思想更活泛一些,熟悉行情后觉得,鸡蛋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太大,于是产生了转型的念头。
偶然的一个机会,田东东听说人工养殖野鸡经济收入很可观。他跃跃欲试时,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田东东在查阅了野鸡的相关资料后,又去了山东、广东等地考察,最终还是决定养殖野鸡,父亲也没再阻拦。加盖圈舍,购买野鸡苗、各种设备,一下子投资了40 余万元。
“想成功,要敢想敢干,还要勤劳、奋斗。”田东东说,从此之后,他几乎就“住”在了养殖场,每天定时喂食、打扫鸡舍、消毒。有空的时候,还要向畜牧部门的技术员和其他养殖户学习防疫知识,并买来大量相关书籍充电。此外,他还要去跑市场,开发客户。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田东东的野鸡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年存栏量达到两万只,每个月产蛋20 万枚,销售也很顺利,几乎没有库存。
帮一把“后进”村民
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田东东的野鸡养殖场也是。其实,除了生产销售野鸡蛋,野鸡成长到了一定的阶段,也是要整只出售的。创业刚开始时,养殖场达到售卖标准的野鸡有数千只,一直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出现了滞销的情况。田东东十分发愁,多次驱车前往阜阳各大菜市场和餐馆咨询发现,一只重2.5 斤左右的野鸡售价50 余元,比普通鸡贵,客户终是难以“下单”。
后来,很多人知道了田东东的窘境后,为他的创业精神所感动,积极伸出援手,帮他渡过了一关。“自己走好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来自外界的帮助。”田东东说,在资金方面,从银行贷款享受到了优惠;在技术方面,县农业农村局也提供了很多培训,还经常带他们去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生活艰难,打拼也不易,很感谢创业路上为我伸出援手的人。”田东东说,自己也会保持感恩的心,会主动去帮助更多的人。最近几年,村子里户户都通水泥路,很多人家也都翻新了房子,不过还有一部分在致富路上“掉队”的村民,贫困户也还有几个。目前,野鸡养殖场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上饲料、捡鸡蛋都需要增加人手,他就把这些贫困户安排到养殖场工作,帮他们增加收入,“好日子大家一起奔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王吉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