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徽新闻 »

宣城年味:年糕吃起来,年也就近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刚入腊月,年糕已大方地摆上了摊位,带着丰收的喜悦来到宣城人身边;年近了,生活也热闹起来,虽然电视里的节目丰富多彩,但留在记忆中的大鼓书声,依旧让人怀念;在外忙碌了一年的村民,因为年,又将在家乡团聚,听着那跨年的爆竹声,欣赏那龙灯会、狮子舞,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喜乐……

A01011301

河北村村民的龙灯表演。(受访者供图)

年糕来了,年也就近了

1 月7 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张强的年糕厂时,他外出送货了,他的父亲张三林在厂里照看。高大的厂房里大部分的地方都是用来晾年糕的,在生产区,工人们正忙着做年糕,热气腾腾,米香四溢。张三林招呼记者来尝尝,刚做好的年糕入口软糯,却不粘牙,一番咀嚼后下肚,口中觉出一丝清甜,记者忍不住又吃了一块。

张强的年糕厂每年十月底开始生产,一直到忙碌到年前。每天早晨七点多,工人就开始干活了。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好的米,经过48 小时的浸泡后磨成米粉,再放入木桶之中,进行高压蒸。蒸好的米糕不能太熟也不能夹生,再由机械挤压成型。生产出来的块状年糕,需要放在簸箕上自然晾干,第二天才能拿出去卖。

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虽然现在可能一年到头都能买到年糕,但很多宣城人还是愿意在年底买年糕吃。当看到市场里开始大量地销售年糕,似乎也感受到年近了。

张强家以前主要加工销售大米。“那时候也有做年糕的机器,每到过年时,会帮附近的村民加工。”张强告诉记者,宣城人喜欢在过年时吃年糕,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带着米来做年糕了。

虽然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年糕这一传统食品依然很受欢迎。张强告诉记者,虽然每年只生产大约三个月的时间,但他厂里每年的年糕销售量有几十万斤。晾干的年糕会被分成十斤一袋。买回家可以放在阴凉通风处储存,三四天后如果还没有吃完,可以放在水中浸泡,这样能储存更长的时间。

对于宣城人来说,吃年糕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简单地放在蒸锅上蒸,也可以切成片后和青菜一起煮汤;口味偏重一些的,还可放上辣椒和肉丝炒着吃;又或者煎熟后做红糖年糕……在经历了一年的忙碌与辛苦后,用丰收的稻米做出犒赏一家人的家常美食,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大鼓书里,是欢乐年味

虽然已头发花白,但只要说起皖南大鼓书,76 岁的徐延国老人立刻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起来。

50 多年前,才20 岁的徐延国老人就跟着自己的堂叔学习大鼓书。“我堂叔那时候在我们南方这一带很有名气的,还得过大鼓书的奖。”徐延国老人说,那时候他跟着在外表演的堂叔收收钱、看看书、学习说唱。徐延国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表演,“玩狮子”“跑旱船”“皮影戏”都玩过,大鼓书也学得很快很好。那些年里,徐延国还演过《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颇受人们喜爱。

1977 年起,在文艺表演“百花齐放”的年代,徐延国开始了表演大鼓书。那时候,四里八乡经常有人邀请他去表演,过年过节时表演更多。

徐延国至今仍记得,1980 年春节期间,他应邀到宁国港口镇文化站说大鼓书《月唐传》,每一场近40 分钟,一连说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正月里说到了早稻收获的季节。那时他每天上午在家干农活,中午吃过饭后坐火车去港口镇,晚上就在镇文化站的大厅里亮开了他那别有韵味的大嗓门。那是一段他特别愿意回忆的日子。

后来,由于工作的问题,徐延国并没有一直从事大鼓书的表演,但他没有放弃大鼓书。偶有闲暇时,他还是会自己在家中敲敲鼓、说唱几句,出门在外时嘴里也总爱哼哼唱唱。“一生不贪财富贵,只求技艺乐人心”,这是徐延国用来形容自己的一句话。

“英雄来自心和胆,雄心壮志要坚强。官东做出此榜样,他给宣城增了光……”这是徐延国老人自己编写的皖南传统大鼓书《赞官东》,2017 年,徐延国应宣州区戏剧家协会的邀请,参与宣州区“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宣城市区的多所小学表演皖南大鼓书。他略带沙哑的嗓音,让孩子们领略到皖南大鼓书的魅力。

虽然小时候只上过三年学,但有了这么多年学习、表演大鼓书的经验,徐延国这些年创作了《中国好人雷经广》《安徽好人方有瑞》《全国道德模范官东》等皖南大鼓书节目。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又创作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目。

这个腊月里,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徐延国老人所在的宣州区向阳街道将举办首届文化节,当天安排了歌曲、演讲、广场舞等各种现代的节目,也有徐延国老人将表演的皖南大鼓书《向阳精神赞》。对于一生已表演各类大鼓书节目1000 多场次的徐延国老人来说,大鼓书的表演不仅给观众们带来欢乐,也会是他一生幸福的回忆。

龙灯舞起,盼平安团圆

再过些天,梅允生就要和村民们一起迎回今年春节期间用来表演的龙灯。和宣城一些依然保留有春节舞龙灯习俗的村子一样,舞龙灯是正月村里最重要的事。梅允生是宣城市宣州区向阳街道河北村村民,龙灯表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几乎是村里每年春节的固定民俗活动。“这是平安灯,一年一次,到时候会挨家挨户地表演,寓意保一方平安。”梅允生说。

“正月初四祭龙,正月十五化龙。”梅允生告诉记者,正月初四当天,会在村里有一个集中表演,那是正月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附近的村民都会前来观看。随后十几天里,热闹的表演会在各个自然村里巡回。按照以往的习俗,化龙的日子应该是农历二月二,但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忙,龙灯的表演时间也缩短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化龙之后这一年的龙灯表演就结束了。

梅允生介绍,龙灯会的表演除了两条龙灯外,还有两只狮子,另外还有大鼓、花灯、醋盆等。两条龙灯包括一条老龙和一条小龙。小龙有9 节长,但老龙并不是每年都一样长。在有闰月的年份,老龙是13节,没有闰月的年份是12 节。在村民们看来,舞龙灯这个已经传承几百年的民间习俗,其中有很多寓意平安、丰收的元素,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河北村参加龙灯会表演的班子有近200 人,大部分是本村的村民。“光是舞龙灯的就有50 多个人,这些都是自愿参与的,参加的人还要自己出钱。”梅允生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看着大人们舞龙灯,十几年前他自己开始参与组织村里的龙灯会,虽然平时在外面工作,但是到了腊月,迎回了龙灯后,很多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的村民都回到了村里,会为了春节的表演先排练排练。

梅允生说,以往村里表演的龙灯每年都是由村民自己扎制,但是由于之前会扎龙灯的老人已经80 多岁,现在已经没有人会了。现在的龙灯都是在外地制作,新式材料制作的龙灯也更利于大家表演。虽然扎龙灯的手艺没能传承下来,但龙灯表演还是在一代代接力着。在河北村龙灯会表演班子里的近200 位村民里,从10 岁到80 岁不同年龄段都有,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学生过年回家也会参加舞狮子的表演。这让54岁的梅允生颇感欣慰。

现在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很少,很多人都是过完年后外出工作,到了年底再回来团聚。在梅允生看来,春节舞龙灯虽然是一项传承了几百年、祝福一年平安顺遂的民俗,但能在春节将分离了一年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这其中团结村民的意义更加重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曹庆

责任编辑:许大鹏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文章关键词: 宣城年味 年味记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