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安徽新闻

高颜值高科技!宿州市埇桥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沃野粮仓、牛强马壮,在全国农业大区宿州市埇桥区,有这样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有可以欣赏绿野红花、参观农业发展历史的高颜值农业文旅项目;有与高校合作培育优良品种、吸引全国专家的高水平农业试验站;有几十家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聚零为整规模经营的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埇桥这个有着高颜值、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孕育着美好乡村的新希望。

关键词:颜值范

农旅融合描绘农业新美景


协鑫农光互补大棚种植了几百亩油料牡丹。   

在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房”,里面种植了各类特色植物。“你看,这是红豆杉,那边的是蓝人蕉,都是皖北这边没有的植物。”负责人季哲指着各种植物对记者说。

这个“玻璃房”其实是一个光伏智能温室工程,采用双层光伏发电装置,配有智能通风降温系统,室内分为热带植物种植区、农光互补展示区、传统农事展示区、现代先进栽培技术室,种植有热带稀有植物200 多种,展示了无土管道、立体高架等现代栽培技术。

据悉,“玻璃房”是宿州协鑫光伏农光互补项目的一部分,其最主要的农光互补项目就在玻璃房后。占地近1500亩的农光互补大棚看上去颇为壮观,那些会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方向的光伏板,是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

季哲告诉记者,在春末夏初,光伏板下的风景更美。原来,这些农光互补大棚里种植了大片的油料牡丹花。“油料牡丹的面积有800 亩,花开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有很多人从宿州市区到这里来玩。”季哲说。

据记者了解,宿州协鑫光伏农光互补项目建设规模40MW,年发电量4800万度,农光互补大棚约1480 亩,其中光伏绿色果蔬塑料大棚占地600 亩,油料牡丹种植区占地800 亩,光伏智能温室展示区占地面积约80 亩,创造就业岗位200 个。该项目已获批为“埇桥区科普基地”,下一步将成为中小学科普实践基地,同时带动观光体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近年来,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致力于挖掘农业文明,推进农旅融合。在现代农业农展馆里可以参观了解埇桥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在气象科普馆中则能够亲身体验与农业相关的气象信息。记者从产业园了解到,现代农业农展馆、气象科普馆、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已获批“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室外拓展训练基地已建设运营,百果园已栽植4 万多棵各类珍稀果树苗木,研学旅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观光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科普功能得到拓展。园区内的农业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已全面开展,多家单位均把园区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多家旅行社已与园区签订研学游协议,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旅行逾3 万人次,其中来园区开展科普活动的中小学生2.6万人次。

关键词:技术范

“校地合作”打造高技术园区

安农大教师和学生在玉米地里工作。

8 月中旬的一天,安徽农业大学老师蔡荣号带着学生,正在皖北综合试验站超过一人高的玉米地里给玉米授粉。蔡荣号向记者解释,这是寻找好的玉米种的众多环节中的一小步。

“这一片完全是人工种植的,那边一片是机播的。”皖北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吕秋石指着道路两旁的高标准试验田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在玉米地一端,有一个有着长臂膀的器械,器械的两头有车轮可以行动,臂膀上挂着一排排管子。“这是自走式喷淋系统,会自动从玉米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边走边洒水。”吕秋石说,这些农业机械是安徽农业大学制作的。

在玉米地里,记者注意到安装位置较低的管道,吕秋石告诉记者,那是和产业园里的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的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会将畜禽的粪便直接输入到试验基地做肥料。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成立于2016 年,与埇桥区政府合作共建,是依据教育部、科技部统一部署,设立在皖北地区的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推广、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

皖北综合试验站的600 亩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内,含绿色农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农区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粮食作物绿色增产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八大功能区。试验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

在综合大楼的一侧,记者看到有一处阳光大棚,棚里正在培育以色列番茄。吕秋石告诉记者,这种番茄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口感好、价格也不错。他们正在大棚里试验种植,目前已有附近的种植户来参观,也想种植这样的小番茄。据介绍,试验站的科技特派员还在园区提供果树种植、蔬菜栽培、大田作物种植、生猪养殖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

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近年来通过项目支持、校地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初步建立。依托安农大皖北试验站、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科技推广试验基地,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019 年上半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次。

返回顶部